《生物入侵者》教案李宝妮

《生物入侵者》教案李宝妮

ID:44441413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2

《生物入侵者》教案李宝妮_第1页
《生物入侵者》教案李宝妮_第2页
《生物入侵者》教案李宝妮_第3页
《生物入侵者》教案李宝妮_第4页
《生物入侵者》教案李宝妮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入侵者》教案李宝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入侵者》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能力目标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德育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教学难点: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教学方法:激趣法合作探究

2、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出示水葫芦的照片)1901年水葫芦作为花卉引入我国。水葫芦繁殖快,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作为猪饲料推广。但是现在猪不吃这种饲料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又促成了水葫芦的疯狂繁殖,成片聚集的“绿岛”不仅堵塞河道,影响通航,更严重的是它们已成了破坏江河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光是打捞费用就高达5至10亿元。看到此段我们不禁在想,为什么我们“引花入国”的举动竟然成了“引狼入室”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中去寻找答案。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三、教师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四、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

3、学指导一(问题由多媒体展示)(一)自学指导一: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哪些知识?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明确以上问题后,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二)自学指导二:1、说说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2、说明文语言有何特点?读一读、品一品,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三)提问:我们周围还有其它“生物入侵者”吗?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展示多种生物入侵者)(四)自学指导三:假如你是某地区的环保局长,面对这些肆虐繁衍的生物入侵者,你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五、教师总结全文本篇文章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生物入

4、侵者对我们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面对这一个个让人震惊的数字,我想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所学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六、板书设计生物入侵者举例子生辑打比方动顺列数字形序象七、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小练笔:生物入侵者和我有关系吗?课后反思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一、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

5、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

6、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o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

7、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李宝妮2012年12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