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上课用教案

书愤上课用教案

ID:44452511

大小:36.0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2

书愤上课用教案_第1页
书愤上课用教案_第2页
书愤上课用教案_第3页
书愤上课用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书愤上课用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导入语: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书愤》!(板书)我们知道鉴赏诗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去了解他的生平和为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二、知人论世陆游(1125—1210),南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这使得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可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

3、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那么我们将要学到的这首诗,又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呢?一起来看背景介绍!三、背景介绍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书:书写;愤: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好的诗文,需要我们反复的诵读才能更好的体会其中的韵味,四、一咏三叹,诵读寻情(一)读一读结合上面给出的背景资料自由朗读《书愤》注意:把握基调,读出节奏和韵律。(二)赛一赛看谁读得好!教师随机抽取

4、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诵读全诗,比一比看谁的声音最洪亮,体态最大方,最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师适当点评指导:诵读提示:“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应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山”应重读,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的场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因为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已先斑”着一“已”字,悲凉之至。生动的刻画

5、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此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即无人能比,重读,结句降调。感情基调:前四句昂扬的情绪:后四句深沉的忧愤(三)记一记限定3分钟,比一比看谁记得最快!3分钟后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的记忆效果。同学读得非常好,记的也非常好。这首诗的的题为“书愤”,一个“愤”字贯穿始终,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研读文本,探讨作者究竟所书何“愤”?因何而“愤”?五、浅斟低酌,品析写情(一)进一步研读文本,探讨作者究竟所书何“愤”?因何而“愤”?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明确:作者所愤者有四:所愤之一“世事艰难

6、”。所愤之二“塞上长城空自许”报国无门。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年华空老,壮志难伸。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领军收复失地,北定中原。“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二)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

7、,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三)议一议:诗人除了用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之外,还用了其它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和斗志。“岀师一表”出自《三国志》诗人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同时,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暗讽统治者是

8、“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六、当堂达标:阅读下面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