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7-需要和动机

心理学7-需要和动机

ID:44467011

大小:335.0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9-10-22

心理学7-需要和动机_第1页
心理学7-需要和动机_第2页
心理学7-需要和动机_第3页
心理学7-需要和动机_第4页
心理学7-需要和动机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7-需要和动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需要与动机讨论:常见自主行为的原因是什么?需要行为满足导致需要---是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个体对内外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个体感到欠缺什么并力求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一、需要的实质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自身及自身与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并力求恢复平衡的一种内心状态。要点:1.具有不平衡的存在。2.主体感到不平衡的存在。3.主体具有恢复平衡的愿望。第一节需要二、需要的特点1.广泛性2.动力性3.社会历史性4.周期性5.对象性6.独特性(一)马斯洛简介1908--

2、-1970美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行为主义的追随者自身的经历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天赋极高,学习成绩十分优秀。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进人大学后读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

3、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二)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心理需要基本需要1954年《动机与个性》1970年(三)主要论点1.生理与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自我实现与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属于中间过渡。2.在同一时期内,一个人的需要不只一个,而是多个,在不同具体条件下,必定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某行

4、为活动的优势动力。3.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最为强烈,也最易满足,而层次越高的需要,越难完全满足心理发展水平需要相对强度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ABC安全与保障需要1.身体健康、体魄强壮2.人身安全、不受欺负3.生活安定、和平幸福4.升入理想学校或有个好工作交往和友谊需要1.父母和老师的爱2.同学之间团结友爱3.结交诚实、正直的朋友4.异性朋友的爱尊重与自尊需要1.平等与公平2.信任与理解3.尊重与自信4.独立与自主课外活动与精神生活需要1.玩小动物,做游戏2.课外读物3.文体活动4.艺术欣赏、文学

5、评论学习与成才需要1.好老师、好课本、学好功课2.丰富知识,多方面能力,优秀品质3.革命理想,正确人生观奉献与创造需要1.为他人做好事2.搞小科研,搞小发明3.关心国家大事,尽职尽责4.拼搏,干一番大事业(四)评价1.积极方面(1)本理论强调了人内在的需要是激励行为活动的主要诱因和动力,所以,否定和批判了人的行为是单纯的对外部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外因决定论。(2)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比较接近现实。2.局限性(1)本理论只强调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自由和自我实现,而没提出社会现实对人需要的制

6、约作用。(2)马氏理论缺乏科学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思考:有了需要是否一定导致行为?需要行为目标动机直接动力原动力第二节动机一、什么是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某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二)引起动机的因素1、内部因素:2、外部因素: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目标、压力、责任、义务动机的归因理论(1)含义:归因(attribution),是采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的行为结果来寻求行为的内部动力因素。(2)代表人物:海德(Heider)、罗特(Rotter)、韦纳(Weiner)。马

7、丁·塞里格曼(MartinSeligman)简介: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20世纪最著名的99位心理学家排行榜中位列第31位(Haggbloom,2002);完成了经典的习得性无助实验(learnedhelplessness)(Seligman&Maier,1967),入选《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Hock,2002);1996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开创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Seligman,2000)。归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

8、er,1958)。他认为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是环境归因/外向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如他人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那么,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不必负责任;二是个人归因/内向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那么,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例:基本归因偏差与归因的跨文化。弗吉尼亚校园枪杀案.doc他发现: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罗特的控制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