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拼妈”背后的社会机制

教育“拼妈”背后的社会机制

ID:44507812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2

教育“拼妈”背后的社会机制_第1页
教育“拼妈”背后的社会机制_第2页
教育“拼妈”背后的社会机制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育“拼妈”背后的社会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拼妈”背后的社会机制在当今,教育“拼妈”已成为屮国都市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一•方面表现在孩子的教育相继提前,另一方血是家长対教育的高度介入。而这种介入往往是山妈妈们身先士卒,全力比拼的。她们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陪读”、课程辅导、搜集各种冇关教育信息以及和学校老师保持良好互动之上。甚至有观点认为,一个家庭的教育成功与否,很人程度是山妈妈们的比拼决定。那么,这一现象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效应?形成教育“拼妈”这一表象背后的社会机制是什么?我们乂该如何看待这i现象呢?教育“拼妈”的社会效应教育“拼妈”作为一个逐渐扩散的教育理念以及社会现实,带给我们一

2、系列需谨慎对待的社会效应。1.教育的母职化与父亲缺席教育要“拼妈”,那爸爸去哪儿了?当教育“拼妈”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时,也就意味着父亲对教冇的“缺席”。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显示,有职业的母亲中52.5%承担了辅导孩子功课的“大部分”或“全部”,而男性这一•比例仅为16.4%。由此可见,父亲的参与度明显偏低。实证研究显示,父亲也不是全然不参与,但都是间断性或“一时兴起”式的。然而,父亲缺席也并不表明他们对孩了教育不关心、不介入,他们往往在关键时候出马,比如样校、买学区房、升学填报志愿时。当教育变成种家庭投资行为Z后,我们看到家庭内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性别分工模式——人

3、多数父亲处于教冇投资的决策者地位,而把需要耗时费力的教育介入和课业管理统统交给了母亲。对于为什么多数父亲会缺席教育,最普遍也是戢“合理”的解释就是男人忙于事业,要挣钱养家,因而无暇顾及。这种性别分工规则背后,是基于男性在职场通常比女性有更好收益和晋升前景的性别差异。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所指出的,“妇女的时间价值可能是较低的”,但是他没有指出,如果说女性时间价值较低是一个严酷的事实的话,也是职场存在性别歧视所致。教冇的母职化和父亲的教冇缺席,看起来是夫妻间基于经济理性的分工,但实际上却导致了教育的失衡。2•教育“拼妈”导致教育焦虑症蔓延由教冇引发的焦虑情绪正在社

4、会蔓延。人民网的一项调杳显示,92.8%受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教育焦虑症”主要源于母亲,“妈妈们是此症高发人群”。家长网上社区是妈妈们彼此交换教育信息、获得相互支持的重要阵地,但也是焦虑悄绪相互感染并放大的场域。有文章称,不应把“拼妈族”的教育焦虑归结为“社会焦虑”。理由是国外的全职妈妈比中国多,她们在对孩子的付出上一点都不少于中国的“拼妈族”,怎么就没听到她们的抱怨呢?因此,该文认为这些妈妈的焦虑源自好“攀比”和“炫耀”等个人问题。教育焦虑症到底是个体性的还是社会的?是什么使她们变得如此“疯狂”?首先,教育焦虑来自对优质教育资源争夺的紧张。而这种竟争

5、的残酷很人程度是受到教育市场的操纵一—市场本身需要制造需求和因匮缺造成的焦虑。从不断遭到质疑但乂彩响力巨人的“不要讣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到不断翻新的家教新概念,从制造哈佛女孩这类的“成功母亲”的现身说法,到“教育专家的忠告”。这一切在挑起母亲焦虑的同时,又仿佛给出解答——教冇市场能为你提供各种解决良方,只要你愿意为此付费。其次,应该看到个体的教育焦虑也由文化重构的“好母亲”标准所致。今天,一个母亲如果只能在生活上对子女尽养冇之责是不能算优秀的,“母不在于慈而在于教”。而“拼妈”比拼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投入,还包括她们“教育理念和自身的综合软实力”的比拼

6、。网络上认为理想的妈妈要十八个得了——“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可以说,这种“全能妈妈”的理想化标准比西方在进入后工业时代媒体所塑造的“超级妈妈”冇过Z而无不及。因而,儿乎所冇的妈妈在此标准前都会感到巨大压力。教育比拼源于竞争型教育的盛行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比拼,源于全球化语境下的竞争型教育的形成以及“家长主义”(Parentocracy)的滥觞。劳徳(Lauder)等人将始于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的社会转型概括为“全球化”与“个体化”两种趋势。全球化使国家成为“熊彼特竞争型国家”,个体化则将个体变成了“

7、竞争型个体”。随着全球性竞争口趋激烈,壯界各国均为可能丧失“全球竞争力”的恐慌所笼罩,因教育效能降低而丧失竞争力的危险尤甚,即使是牢牢占据着教育领先地位的英、美等国也不例外。如美国在20世纪8()年代由总统委托有关部门起草的教育报告的标题即是“国家在危机屮”。这一国家危机意识使得教冇最终和市场化竞争紧紧捆绑在一起。另外,知识经济兴起也进-步加剧了“基于教育的社会分化”和“基于文凭的地位竞争”。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分化,且社会结构逐渐固化,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越來越少。如果说教育尚能为人提供向上流动的一个制度性“出口”,那么无数家庭就必然会把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