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进修笔记

新课程进修笔记

ID:44532209

大小:3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3

新课程进修笔记_第1页
新课程进修笔记_第2页
新课程进修笔记_第3页
新课程进修笔记_第4页
新课程进修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进修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学习笔记曙光中心学校:李艳一、培养目标传统教育把知识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让知识凌驾于一切之上。认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考试就是考知识,评价就是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教育的培养口标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进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现代教育同样认为知识非常重要,“双基”不可忽视。但认为知识的真正价值主要不在继承而在创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过程中探索新知,并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口标是掌握知识并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能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大问题的

2、通才。传统教育强调培养聪明的人。现代教育强调培养既聪明又善良的人。二、教育过程传统教育注重强迫性的灌输,让学生大量记忆死知识。如同陶行知先生讲的,“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兴趣和好奇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探索的愿累和动力。要培养学生对知识发自内心的爱,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而是主动、自由、强劲和无休止地追求新知。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乐趣。永葆怎趣是通往成功之门。只有在愉悦的心境中才能学有所获。为此,特别强调教给学生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懂得

3、所学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发现、发展和认识过程?这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等。重视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排斥记忆和背诵。必要的记忆和背诵,特别是在幼年时多熟背一些古文经典,不仅可以捉高人文素养,且在一生发展屮都会受用无穷。三、教育成功的标志传统教育认为教育的成功就是知识的获得,知识获得越多,教育越成功。现代教育认为,教育成功的标志应该是智慧。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认为,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

4、知识不等于智慧。没冇知识不可能冇智慧,仅冇知识却可能仍没有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高于知识。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慧启迪必然造成人量书呆子,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在某种意义上,随着智慧增长,知识可能会减少。当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木,忘记了为考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细节知识时,换言之,当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奴隶,学会了积极的创造和运用知识时,我们才最终拥冇了智慧,教育才最终获得了成功。教育活动要区分两种人:“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和“睿智的人”(杜威)。前者只是装知识的容器;后者承认并接受知识

5、,但把知识视作生命抵达自由之境的基石。为什么说智慧高于知识?因为智慧不是只停留于记诵知识,述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得到领悟,然后做出止确的判断和预测。也止如中国占人所讲的:“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蒙昧)”(贾谊《新书•道术》)智慧具有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其特点是更大、更高、更活、更全、更深、更远。上好一节很难上的课,处理好一个很难处理的孑盾,化解一场危机,都需耍智慧。知识可以使人聪明,但仅有知识、聪明,没有智慧,不仅成不了大事,还可能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是一

6、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更聪明,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捉高人的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同时又可以造成环境污染,利用高科技犯罪,制造恐怖和战争,甚至可以毁灭人类。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社会问题,仅靠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冇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与科学人文素养结合。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冇智慧的人,这就需要教冇智慧。这是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素质教育是智慧教育。它是从国家的,民族的,全局的,未来的,长远的高度和角度确立的教育指导思想。它以人为本,以所有学生为本,而不是只关注少数

7、尖子学生;以所有学生的幸福和长远发展为本,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它相信每个孩了都有智慧,每个孩了都有不同的智慧。它是实行科学的、民主的、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个学生智慧的教育,而不是压抑多数人造就少数人智慧的精英教育。“悠闲出智慧”(希腊谚语)。“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人只冇在自由状态下才能激发智慧。把学生从过重负担下解放出来,才能使学生产生智慧。“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索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周济部长这句话是智者之言。荀子也说:“道德纯备,智惠甚明”。有德才有真智、大智、远智。素

8、质教育需要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牛。四、什么是一堂好课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偏重形式的华丽和热闹,而忽略了它的实效。什么是一堂好课?用最通俗的话讲,应该是:第一,学生喜欢的爱听的课(引起兴趣、好奇心);第二,确实能学到东西的课(有效性、高效益)。好课要拒绝表面的好看、热闹、绚烂、浮华,追求实际的效益。师生互动不应是身体的物理运动,而应是对话、讨论、接受、思考的思维的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