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基础施工方案

沉井基础施工方案

ID:44535751

大小:34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3

沉井基础施工方案_第1页
沉井基础施工方案_第2页
沉井基础施工方案_第3页
沉井基础施工方案_第4页
沉井基础施工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沉井基础施工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沉井基础施工方案沉井基础施工工艺流程见图沉井施工流程(1)沉井制作①、施工准备在沉井施工前,对沉井入土地层及基底岩面地质资料进行重点详细分析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下沉方案并对筑岛顶面进行夯实加固。沉井井壁模板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组装而成。采取竖向分节立内外模板,每节高3.0m,用中16mm对拉螺栓拉槽钢圈固定。模板的安装顺序:刃脚斜面及隔墙底面模板T井孔模板T安扎钢筋-立外模-立内模T调整各部位尺寸I全面拉紧固定拉杆、拉箍、支撑等。③、刃脚及第一节沉井刃脚土内模采用填土式内模,土内模施工:测量放样定出沉井轮廓线;用粘土、亚粘土按照刃脚及隔墙

2、的形式和尺寸分层填筑夯实,最后修整土模表面,使与设计尺寸相符;在土模表面及刃脚底面的地面上铺筑一层3cm厚的水泥砂浆,砂浆表面涂隔离剂。安放钢刃脚、立井孔模板、安放钢筋、立外模;灌筑混凝土:应对称均匀地进行灌筑;开挖土模:当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拆模强度时,方可开挖土模;开挖时自中心向四周分区、分层、同步、对称开挖,防止沉井发生倾斜;沉井外围的土不开挖,把刃脚斜面及隔墙底面粘附于土模的残留物清除干净,防止影响封底混凝土的质量。④、沉井混凝土灌筑、养护、拆模沉井混凝土要沿井壁四周对称进行灌筑。避免混凝土面高低相差悬殊、压力不均而产生基底不均匀

3、沉陷,致使混凝土开裂。每节沉井的混凝土分层灌筑,一次连续灌完,分层厚度不超过震动器作用部份的1・25倍。养护:混凝土灌筑完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浇水养护。浇水养护时,要作到细水匀浇,防止筑岛土体流失蹋陷,致使沉井混凝土开裂。拆模: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方可拆除模板。③、沉井接高当井顶下沉至距岛面l・0m左右时,停止下沉进行沉井接高。立接高模板时,利用沉井上的预埋钢筋固定下节模板,并利用沉井上的预埋牛腿来支承模板支架,模板支架不能直接支撑于地上,以免沉井因自重增加而下沉,造成新灌混凝土产生拉力而产生裂纹。为防止沉井在接高加重时

4、突然下沉或发生倾斜,在刃脚下回填支垫,接高时均匀加重。做好纠偏与防偏工作,沉井在接高之前要尽可能调平,在倾斜的沉井上接高,要顺沉井的轴线上延,不能垂直接高,保证接高时各节的竖向轴线与第一节重合,外壁竖直光滑。(1)沉井下沉①、沉井下沉采用排水的方法施工。②、沉井下沉注意事项一一沉井必须连续下沉,尽量减少中途停顿的时间,使其易于克服摩擦力。在下沉过程中,掌握土层的情况,并做好井面标高、下沉量、沉井的倾斜和位移量等下沉记录,随时分析判断土层摩擦力与沉井重量的关系,选用最有利的下沉方法。—井内除土先从中间开始,均匀、对称地逐步向刃脚处挖土,使

5、沉井平稳下沉。--一下沉时注意正位,保持沉井竖直下沉,且至少每下沉lm检查一次。----弃土场远离沉井,避免对沉井引起偏压。----下沉至设计标高以上2ni左右时,适当放慢下沉速度并控制井内除土量和除土位置,确保沉井平稳下沉,正确就位。(1)沉井下沉中的纠偏①、纠偏前,首先摸清情况,分析产生倾斜或位移的原因,根据偏移情况、下沉深度等有关条件具体分折制定纠偏方案,在下沉中纠偏,边沉边纠。②、纠正倾斜井内偏除土、偏压重、加垫法:在刃脚较高的一侧井内挖土,在较底的一侧加支垫,随着沉井的下沉,高侧刃脚逐渐降低下来。井外偏挖、井顶偏压或套拉法:对

6、入土较深时的纠偏,可利用偏挖土与偏压重或偏挖土与侧施加水平力相结合的纠偏方法。在井顶水平推力和拉力及控制低侧刃脚下沉的综合作用下,随着沉井下沉,使沉井的偏斜逐渐纠正到容许偏差范围内。③、纠正位移先偏除土,使沉井底面中心向墩位设计中心倾斜,然后在对侧偏除土,使沉井恢复竖直,如此反复进行,使沉井逐步移近设计中心。④、纠正扭转沉井中心位置基本符合要求,仅水平角扭转时,则在一对角线线两角偏除土,在另外二角偏填土,借助于刃脚上不相等的土压所形成的扭矩,使沉井在下沉过程中逐步纠正其扭转角度。(1)沉井基底处理与检验沉井沉至设计标高后,检验沉井偏移量

7、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不符则必须及时纠偏;基底的地质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不符合要及时上报设计、监理单位。(5)沉井封底基底经检验合格后,及时进行封底。在清基时,如渗水量上升速度V<6mm/min,分层浇筑混凝土进行封底;若渗水量上升速度V>6mm/min时,则采用水下混凝土进行封底。刚性导管法水下混凝土封底:①、混凝土的坍落度采用18-22cm,细骨料采用中粗砂,粗骨料的粒径采用l-4cmo②、根据导管的作用半径及封底面积确定导管的间隔及根数,导管的作用半径随导管下口超压力大小而异,具体关系见表4-9导管作用半径与超压力的关系表表4-9超

8、压力(KPA)75100150250导管作用半径(耐<2.53.03.54.0③、灌注混凝土时,采用先低处后高处和先周围后中部的原则,使混凝土保持大致相同的标高。④、每根导管开始灌注时所用的混凝土,采用较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