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研究

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研究

ID:44567849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3

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研究_第1页
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研究_第2页
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研究_第3页
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研究_第4页
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特点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临床以缓慢进展的少动-强直为主;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基底结区、脑室周围为主,多伴有额叶、颖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病灶多位于双侧;大部分患者经过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有效。结论: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

2、方法。[关键词]脑卒中;帕金森综合征;MRI;CT[中图分类号JR74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54-02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亦称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预后。现将本院2001年3月"2007年3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参照户村则昭等[1]提出

3、的标准:①老年起病,多巴胺替代治疗效果差。②既往有脑卒中或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③以步态姿势障碍、强直少动为主要表现而缺乏静止性震颤。④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及锥体束征。⑤头部CT或MRI主要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梗死。⑥除外帕金森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55〜80岁,平均67.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6例,糖尿病病史者15例,冠心病史者22例,均有脑卒中病史,其中脑血管病发生1次28例,2次13例,3次及以上4例。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1个月〜2年

4、,呈慢性进行性。均以动作迟缓、主动运动减少起病。主要表现为起坐困难、翻身困难、铅管样肌强直45例,其中,偏侧13例,双侧32例;35例有腕部齿轮样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34例,其中,前冲步态22例,启动、停止困难28例;卧床7例,其中,因偏瘫卧床6例,因四肢肌强直卧床1例;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38例,其中,单侧12例,双侧26例;单侧上肢轻度静止性震颤2例;“面具脸”34例;锥体束征33例;语言障碍11例;假性球麻痹18例;智能障碍23例;尿便失禁12例。1.3影像学检查45例患者中20例行头颅MRI,31例行头颅CT,6例同时

5、行CT及MRI检查。检出多发性脑梗死33例,单发脑梗死12例,病灶大多为腔隙性,主要位于基底节区30例,脑室周围24例,且多为双侧,其次见于丘脑、脑干、小脑。不同程度脑萎缩39例,其中双侧31例,主要位于额叶和额叶,其次为顶叶、枕叶及小脑。脑白质疏松17例。2结果本组45例患者均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如合理的饮食结构、稳定情绪、调节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辅以脑细胞活化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等治疗,个别病例辅以左旋多巴、安坦治疗。其中,31例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完

6、全缓解,11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3例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美多巴治疗效果不明显。3讨论随着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不同,帕金森综合征可由药物、毒素、脑血管病、脑炎、外伤等所致[2]。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卒中史,发病年龄较晚。本组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均有脑卒中病史,且绝大多数伴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说明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点:①锥体外系表现以强直性肌张力

7、增高、运动减少、动作迟缓、表情呆滞为主,静止性震颤相对少见。②有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等。③常伴有不同程度智能障碍、尿失禁。在影像学方面,本组患者异常改变主要表现在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多伴有额、颖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且病灶多位于双侧。目前认为基底节的多发梗死灶使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遭到破坏,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生的主要机制[3]。国外有研究者在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尸检时发现,其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持良好,而基底节和广泛的额叶白质受损,表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并非黑质病变所致[4]。另外

8、,脑室周围梗死灶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或基底节与皮质的联络,可能是其发病的另一重要机制[5]。基底节结构与复杂的认知功能有关,而边缘系统,特别是额叶前部、皮质和脑干区与记忆密切相关,由于上述结构的严重损害,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智能障碍较为突出,表现为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记忆减退等。血管性帕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