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热敏规律的发现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其临床应用

腧穴热敏规律的发现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其临床应用

ID:44568508

大小:5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0-23

腧穴热敏规律的发现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其临床应用_第1页
腧穴热敏规律的发现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其临床应用_第2页
腧穴热敏规律的发现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其临床应用_第3页
腧穴热敏规律的发现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其临床应用_第4页
腧穴热敏规律的发现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其临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腧穴热敏规律的发现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其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脸穴热敏规律的发现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其临床应用陈日新江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课题研究始于1988年,在20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创新针灸理论,重振传统的艾灸技术,发明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灸法”,使艾灸术的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20年的发现与发明之路漫长而有趣。一开始我们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奇异的生命现象。第一是透热,灸热从经穴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

2、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甚热。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卜•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甚热;第六还有其他非热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最后: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比如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缓解;施灸三阴交,热流向下腹部传导,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悬灸右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几次治疗后

3、,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以此现象为向导,进一步寻找规律,又经过了5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突破:首先,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的某些经穴会发生“敏化”,其中“热敏化”是一类新的敏化态类型,“热敏化”经穴对艾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使病人产牛透热、扩热等临床反应,且极易激发灸性感传活动。这些发现是古代医书不曾描述,现代研究没有报道过的。其次,我们还发现,在“热敏化”态经穴上施灸,治疗肌筋膜炎、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哮喘、胸痹、胃肠功能紊乱、面瘫等20余种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结论:(1)人体经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状态,人体发生

4、疾病时能使体表经穴发牛敏化,处在敏化态的经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经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o(2)经穴“热”敏化是经穴敏化的•种新类型,“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经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经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70%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达到速效、特效、高效和长效冃的。灸至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运用:在新灸疗理论指导下,我们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了灸疗新技术,如开通经络温灸疗法、无痛瘢痕灸疗法、多觉型敏化热力灸疗法等等。开通经络温灸疗法是采用艾条温和灸方法刺激体表特殊反

5、应点,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全新的艾灸疗法。它源于传统灸疗学,但在灸态、灸位、灸法、灸量上乂不同于传统灸疗方法。它在灸疗过程中能诱发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觉及传导Z处病症随Z而缓解等一系列奇异的生命现象,并且能高效率地(70%的出现率,传统灸疗学仅有20%的出现率)激发感传,气至病所。很多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或者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采用开通经络温灸疗法,常几次即愈。临床验证,对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颈椎病、

6、腰椎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胃肠动力障碍、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屮风、眼科疾病等20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能明显提高疗效。一位膝关节退行性变老年女性患者,于6年前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左膝关节酸痛不适。儿天前,因天气寒冷,疼痛加剧,活动后疼痛加剧,吃过中药,做过热敷,进行过针刺治疗,症状均无明显改善。各项检查提示为退行性病变。采用“开通经络艾灸疗法”为她治疗。于内膝眼外侧找到“热敏点”,施灸时患者感左膝关节酸胀,并有热麻感自施灸点沿足太阴脾经路线缓慢下行,直至内踝处,持续12分钟后逐

7、渐消退,20分钟后感传消失,遂停止艾灸。治疗结束后患者立即诉疼痛大减,活动改善。第2天患者复诊,仍用此法治疗,在阴陵泉穴附近找到“热敏点”,施灸时患者觉左膝关节热胀舒适,持续10分钟左右后灸感消失。治疗结束后患者诉症状好转明显,遂嘱其口行艾灸内外膝眼,每次半小时以上,每日2次。第7天复诊时患者诉疼痛消失,外膝眼处仍有轻微压痛,负重吋有轻微疼痛。嘱其再行灸疗3天后,诸症消失。瘢痕灸:瘢痕灸是古代应用较广的一种灸法。它又叫化脓灸,但在疾病的防治中确有良效,尤针药疗效不佳的顽疾,经瘢痕灸后,多能顿起沉祠然因有疼痛、留瘢痕等缺点,临床上使用不

8、多,甚舍弃不用,这对于有显著疗效的瘢痕灸疗法來说真是一种遗憾。故寻找一种无痛的瘢痕灸方法是突破瘢痕灸临床应用瓶颈的一个关键。我们发现,要做到瘢痕灸无痛,关键是要找好灸位。据我们近20年的临床观察,在疾病状态下,人体体表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