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

ID:44592360

大小:1.01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23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_第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_第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_第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_第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特

2、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②新

3、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易错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

4、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5、①发展速度快。②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构图解史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②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①原因:单一

6、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②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③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材补缺 近代报刊分类1.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2.商业报纸(1)出现原因:传统经济结构解体与近代商业社会的逐步形成,市民们的近代商业意识不断得到强化。(2)标志:1872年《申报》的创刊。(3)特点: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四要素有机结合,尤其

7、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工商事业需要的商情和时事为主。3.政论性报刊(1)维新运动时期的《时务报》,1896年创办,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2)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机关报,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3)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原名《青年杂志》。4.通俗性报刊: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娱乐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