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写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自由写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ID:44598185

大小:29.0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3

自由写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_第1页
自由写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_第2页
自由写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_第3页
自由写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自由写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由写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荆门市掇刀区麻城中学蔡先胜摘要:作为写作的主体,学生常常陷入有话说不出口的苦恼当中。这是因为学生的体验、表达既受语言限制,又受写作要求、评价机制的限制,表现出或隐或显的不口由状态。本文通过对学生写作不自由状态的论述,试图辩证地把握写作的实质,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在有限条件里积极进入写作状态,完成较高质量的作文。关键词:体验语言表达策略序言冯骥才说:“写作是一种灵魂的自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精神行为。自由注定是写作的本质。自曲对于写作是与生俱來的。我们选择了写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口由——口由的思想与口由的表达。”①

2、然而对学生而言“写作的门由受到极大的威胁与困扰”②:君不见,学生搔首弄姿咬断笔端只为一个开头,学生一鼓作气下笔如流却中途遇阻成为强弩之末,原因是不知如何写下去或是表达不出自己所想所感如丘现蒙不得不引人深思,学生如何才能自由地写作?我认为与学生生活感悟的深刻与否、素材积累的多寡有关,但也不应忽略学生写作过程木身:将形Z于心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应之于手的话语结构是写作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困难的阶段。这个困难阶段的成因可以通过多方面来透视,本文只从语言学角度以及评价机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两点解决意见。一、从审美体验到话语表达的障碍丰富的生活体验是佳

3、作产生的前提,然而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却不一定能够“下笔如冇神”。因为从审美体验到话语表达,经丿刃的是层层耗损,而不是等价交换,它会出现了因语言有限而无法表达作者意图的现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这种现象做了深刻的阐述:“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③在他看来,无论体验多么深刻多么丰富,一经语言的转换就大打折扣,因为语言是实的,而意是空的、难以捉摸的,就好像整一的无限的空气在天地间怎样运行,就用一个容器把它装起来,到头来却把整一的事物割裂了,他体验到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与原来的意

4、图不符。其次,为寻求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作家常常感到有无以凭藉、无以言传的痛苦。就算是托尔斯泰这样的大文豪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在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说:'我曾无数次动手写一八一二年的丿力史,但却又把它放弃,……冇时,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简单、平庸的文学语言和文学手法很配不上它的庄严、深邃而全面的内容,……觉得没有可能把我所想的所要说的一切都说出来。④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理解托尔斯泰正在情感体验、语言选择以及内容表意的缝隙里挣扎的那种痛苦。可见用有限的语言来描述丰富的生命体验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大文豪如此,何况学生。难怪他们经常抱怨诉

5、苦:“我不知道怎么写。"“我写不出来。"从情感体验到话语表达,学生还受到写作要求的限制。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大型考试,学生写作时不得不考虑每一篇作文的考查要求。如2007年广东省屮考语文实验区试题要求以“最好的奖赏”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尽管这个题口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却让一部分擅长议论或抒情的学生不能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述。另外,扼杀个性的作文评价机制,尤其是考试作文评价机制为学生书写丰富多彩的生活设置了重重障碍。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的目标有如卜•规定:“写作耍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

6、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⑤但是我们H常的作文训练或是中考作文都会对一部分思想游离在评分标准外的作文做低分处理。如学生写对前途的迷惘、对社会的失望,写青春的烦恼、莫名的哀愁,教师会认为格调灰暗,无病呻吟;学生写对异性的倾慕、对爱情的憧憬,写对学业的憎恨、对师长的叛逆,教师会认为是思想消极,心术不止。为了拿到好的分数,有些学生不得不搜肠刮肚,写下不屈丁自己的话。这样,语言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二、形之于心应之于手的自由表达策略针对上文提及影响学生自曲表达的两种原因,我认为在写作过程中实施自由的表达策略不妨从以

7、下两方面入手:(一)“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积累之于作文表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古人说“读书破力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捉高。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关键是多读多背多抄,因为这样符合“厚积薄发”,知识的吸收积累与知识的创新应用之间的辨证发展的规律。中学生能够在多读多背多抄的过程屮,不断反复地去感知、感悟信息,去筛选、提炼信息,经过重组,将大量有用的信息存在大脑之中。新课标规定“背诵一

8、定数量的名篇”;“课外门读每年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⑥这无疑是极佳的导向。“九层Z台,起于累土”,不断强化背诵和抄写,语文素养才冇厚实的基础,写作方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深入浅出,出神入化。(-)创设学生自由表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