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ID:44643096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_第1页
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_第2页
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_第3页
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摘要】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笔者认识到了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相比有所改变才能顺利实现物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笔者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在物理教学要进行分组教学,又要重视课堂内容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的培养。【关键词】分组教学;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价值观教育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对这次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非常重视,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从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三点经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思结合,进行分组教

2、学。思在与学的关系上表面是相辅相成,但是其中重点要“思”,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本我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制是否能够超越并战胜。其实最终他导致创新与保守的对立。学与思的关系,是要解决知识积累与认知能力发展的问题。《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提出学与思要结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我们把学生按照好差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为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创造条件。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有组织的协同合作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者

3、之间的关系。合作型分组的主要特点是: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由于在每一个互助合作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便在全班各小组间形成了大体平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②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③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合作学习中有许多形成性竞赛测验,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任务,同时为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

4、的帮助下和个人努力后不再拉后腿。物理教学又要和信息技术融合,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物理学属于一门自然学科,课本上的知识多是人们在以往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对学生来说,纯属间接知识,这其中,有不少知识很抽象,难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我们如果把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融合,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物理教学就有了源头活水。物理课堂就会更加生动与精彩,学生也能更多参与讨论与思考,课堂教学也能更深刻更精辟,一堂物理课就会有笑声又有辩论声还有掌声。我们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物理教学还要突出道德教育,引领学生热

5、爱科学热爱祖国。物理学是一门以客观的物质世界为依据的实验科学,然而我们主观的精神世界是和自然的客观世界紧密地联系着的。教师要利用人类在探索物质世界过程中一些优良的品质、刻苦的精神、物理学中和谐与简洁的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更要学会爱,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学会尊重自然和生命,培养起求真,求实,求善的科学精神,逐步完善健全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放射性”知识的时候,可以介绍居里夫人在中年丧偶,生活困难,实验条件简陋的逆境中,奋斗不息,以顽强的毅力为物理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把所获得的巨额诺

6、贝尔奖金献给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现时社会实际,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充分利用仪器、实物、挂图和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电教媒体将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展示出来,向学生讲解其事业心、使命感和理想、抱负、信念与执著地追求真理,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自我牺牲精神。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行为举止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现在有不少的学生认为自己很笨,今后在科学上不可能有贡献,有着强烈的自卑感。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通过讲述科学家为科学技术事业锲而不舍,敢于献身的精神。如学白炽灯时,介绍发明大王爱迪

7、生一生获得专利发明1300多件;学欧姆定律时,介绍欧姆由于幼年家贫,曾中途辍学,后来努力自学完成了学业,为总结这条重要的电学规律整整花了10年的心血;学电磁感应时,介绍法拉弟只念过小学,经过10年时间的艰苦探索发现电磁感应的现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等等。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起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愤学习的献身精神。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都会渗入学生心头,给与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涉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8、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1]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4-5.[2]李志凯.合作学习与和谐社会[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9).[3]张滨.重视培养中学生的物理模型思维能力[D].福建师范大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