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倾歪角与歪率说课稿精心整顿版

直线倾歪角与歪率说课稿精心整顿版

ID:44644692

大小:144.2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直线倾歪角与歪率说课稿精心整顿版_第1页
直线倾歪角与歪率说课稿精心整顿版_第2页
直线倾歪角与歪率说课稿精心整顿版_第3页
直线倾歪角与歪率说课稿精心整顿版_第4页
直线倾歪角与歪率说课稿精心整顿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直线倾歪角与歪率说课稿精心整顿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一、课题介绍内容选自新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第1小节,教学课共分三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二、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该节是继学了空间几何后学习用代数方法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第一堂课,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解析几何的入门课,担负着开启全章的重任•倾斜角是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斜率不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更是整个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为后续学习微积分奠定了基础.2、教

2、学目标: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两点斜率公式及应用.(2)能力目标:通过坐标法的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对比、转化等辩证思维,初步感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激发求知的欲望.3、教学重难点:(4)重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两点斜率公式及其应用.(5)难点:斜率概念的理解,两点斜率公式的推导.三、

3、教法和学法分析本节课作为直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起始课,需要建立概念模型.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以讲解法为主•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探究式教学法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借助多媒体、几何画板,积极开展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确定学法为:引导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分为复习思考、探究新知、讲练结合、总结归纳、分层练习五个环节.1、复习思考首先通过两个问题,“直角坐标系中怎么确定一条直线”“过一个定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引导学生注意过定点的直线束其倾

4、斜程度不同.设计意图:对旧知的复习是为新知构建知识基础,复习思考作为教学的先行组织度?”请看大屏幕,我借助【PPT】在图1中动态展示倾斜角的定义,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定义倾斜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例1中前三个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第四个题引出对倾斜角取值范围的探究,并借助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得出倾斜角的范围.例1请同学们画出前3条直线的倾斜角.(探究活动二:斜率概念的得出)为得出斜率,我首先提问:“生活中,有没有表示倾斜程度的量?”,学生不难想到初中经常遇到的坡度

5、实例.【PPT】上展示坡,强调坡度等于升高量比上前进量•将A•坡放到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坡面所在直线•如图2由老师提出问题:“坡度是表示坡倾斜程度的量,坡面所在直线倾斜程度是否可以用类似于坡度的y•••••••■•••■•■•0•••图2量表示”,学生得出结论•进一步提问:“这个量与刚才所学倾斜角有何关系”•在问题驱动下让学生观察、类比得出斜率的概念•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联想的能力•为了巩固这个陈述性知识,设计了两个练习题,一个口答题:“例2当倾斜角时g=30°,6Z=45o

6、,q=135°这条直线的斜率分别等于多少?”一个关于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表格题:“例3当倾斜角分别为零角、锐角、直角、钝角的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倾斜角Qa=0°0°<^<90°q=90°90°<^<180°斜率k表格题直观清晰,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理解.(探究活动三:斜率公式的发现)斜率概念已经建立,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坐标系中,两点确定,直线确定,直线斜率确定,两点与直线斜率有何关系呢?”,并让学生思考[PPT]上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即两点斜率公式的发现•怎样能更好的

7、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如下环节.首先我会在讲斜率时着重强调了坡度的定义:升高量比上前进量•此时提示学生可以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求斜率•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提示之后我把学生分为两个组,同时讨论倾斜角为锐角的情况•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相互讨论,老师巡视观察并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之后请学生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成果,无论学生能否找到正确方法,对于其过程都予以肯定.对于思路正确的学生,老师用多媒体配合学生,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进而得出斜率公式:比=邑二乩(兀2工州)・对于倾斜角为钝角的情况,引导学

8、生将钝角转化成锐角,提示tana=-tan(龙-Q)=-tan0,剩余证明过程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为了深化对公式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思考问题:思考1:当直线平行于x轴,或与x轴重合时,上述公式还适用吗?为什么?思考2:当直线平行于y轴,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