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的心得

读坛经的心得

ID:44659532

大小:43.9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读坛经的心得_第1页
读坛经的心得_第2页
读坛经的心得_第3页
读坛经的心得_第4页
资源描述:

《读坛经的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坛经》作为禅宗的经典,《六祖坛经》(简称《坛经》)在屮国佛教史中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作为一部经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由中国人写的“经”。因为根据佛教传统,只有记述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为“经”,而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徙的著作只能被称为“论”。例如曾去西方取经的玄奘法师,写的著作也只能是《成唯识论》。故而我们可以看出六组慧能对中国佛教的彫响之人,也可以看出《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之高。《坛经》一书是六组慧能在黄梅得法后在南方曹溪宝林禅寺住持期间,应韶州韦刺史的邀请,在韶州人梵寺为僧俗众人

2、说法,门人对其说法内容的整理和记录。全书叙述了慧能学佛的缘由和经历,概括了裁能的主要思想,记载了其在圆寂前对禅宗宗旨的总结,主耍描述了慧能如何由一个不识字的少年最终成为一代禅宗宗师的过程,通过这一脉络,阐明了禅宗的具体传承、南宗的禅法,以及南宗对般若、定慧、坐禅、顿渐、一行三昧、无住、无相、无念等问题的解释。“行由晶”一•章记叙了慧能大师为众僧徒讲述自己的身平及得法因缘。在这一章,即可以初步看到裁能禅宗的基本思想。“菩提口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①这样一句,我们可以看出禅宗认为,人心本來就

3、蕴涵着佛的全部真理,木來就已经具有佛性,只要能够运用本心,让其佛性呈现,就能够玄接成就佛道。也就是说,成佛很简单,只需清净木心,明心见性,顿悟即可成佛。在五祖弘忍法师说及慧能为鵜般不宜作佛时,慧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猫獄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②究其原因在于慧能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人与人有差别,但是佛性并无差别,这样的人人nJ顿悟成佛奠定了理论棊础。关于神秀和慧能的两人所作的偈,笔者在此还想谈一下白己的感悟。神秀大师所作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

4、人师则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偈正可以反映二人以后修禅的门路,神秀主张渐修而慧能主张顿悟。我们可以看到,神秀认为若想修得佛道,需要“動拂拭”,也就是耍口己不断修行;而慧能则不这么认为,慧能主张的是“空”,性本清净,即町顿悟成佛。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后世之出现“北渐南顿”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从二者的偈可以看出,两人实有着不同的禅学观点。在佛的境界上,似乎是惹能更高一些,毕竞以佛的空无观來说,彻底的“空”、“无”,确实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那么神秀的渐悟相对来说就有所差距了。不过

5、,我《金刚经•心经•坛经》,陈秋平、尚荣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115页《金刚经•心经•坛经》,陈秋平、尚荣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119页们亦可理解为二人不同的流派思想所致,故阳二人的境界并无高下,Z所以有这样的差别,不过是因为二人不同的禅学观点。在“般若品”屮慧能指出:众生为佛,一切佛法都在人H心之中,只需在白心之中顿悟,即可白见真如本性。慧能认为,“菩提般若之猶,世人本H有之”①,“一切般若智,皆从白性而生”②,“凡夫即佛”③,“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④。可是众人之所以

6、没能成佛的原I大I在于众人“心迷,不能口悟”⑤,众人虽然平日总口说般若Z智,对是心中却不能修行般若Z道。所以慧能认为,若是想修得般若Z智,若想成佛,需得识见木性,破除我执,通达无碍,从而在“一刹那间,妄念倶灭”⑥,顿悟成佛。“疑问品”中更进-步强调心小应B有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慧能禅宗之所以能在佛教十三家中一枝独秀,越传越广,与禅宗关于成佛的理论不无关系。慧能所创立的禅宗,讲求的是性本清净,人皆有般若Z智,而需做的只是明心见性,自见木性即町成佛。这样的佛法主

7、张,对于广大的佛教信徒來说是很冇吸引力的,因为这样的主张表明:若想修佛,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东西,需要做的就是要清净本心,破除我执,明心见性。佛法即在人心之中,人人皆可成佛,无论对谁來说都是--句极有诱惑的说法。“定慧”、“坐禅”、“忏悔”三品屮无一不说若想成佛,修得般若之智,所需要做的就是要自识木心、自见本性,要明心见性、自修自行,这是因为佛都在自性,不再身外,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佛性木具,即心即佛。通过这样的几品,我们可以看出慧能的佛学主张。佛其实不是深不可测的东西,而是很浅显的、很平常的,人人皆有

8、佛性,众生都是佛。能不能成佛的关键在于能否识见木心,切心见性。世人之所以未能成佛,原因是人们无法破除我执,内心不能清净,无法识得本性。人与人Z间Z所以有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⑦。若想修得般若Z智,只需要让自己开悟,清净木心,识得本性,做到这些,人人都可顿悟成佛。“机缘品”记述了慧能人师对其众弟子的机缘对话、教化开示,我们透过其言语对慧能的思想可见一斑,同吋木站还道出了南禅宗“不立文字”的思想。其中,慧能大师与玄觉禅师的对话使笔者深受启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