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ID:44662377

大小:2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_第1页
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_第2页
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_第3页
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_第4页
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朱孔洋通过提问和问题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不明,或者习惯于把问题设计指向文本内容和主旨,而忽略了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忽略具体语言的品味会架空语文学习。有效设计课堂问题,使学习目标指向语言运用z笔者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1.把握作者遣词造句的个性化特征,见人未见文学作品遣词造句带有作者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中z教师要能够独具慧眼,抓到最具表达能力与效果的词语,

2、并以此为起点,指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能力。—位教师在《白莽作〈孩儿塔〉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认为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体现在〃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这句话上,提问学生:〃作者如此惆怅的原因是什么,体现在文中的哪些词语上?“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就一再补充课外的内容,终于让学生明白。这是用文本以外的内容来解读文本。鲁迅先生非常重视副词的使甩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问法,比如:〃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这句话里为什么要用〃更加〃这个词?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文本把作者惆怅的原因整合为凄冷的环境、内心的孤独和要给白莽的遗诗作序。举一反三,在〃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这句话里

3、,〃还〃字既写天气,又写心情,表达效果比直接的〃凄凉〃、〃惆怅〃要深刻。〃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也〃后面的内容才是〃凄凉〃的真正原因。这样,理解作者情感的着力点就很自然地放到了这些副词上。事实上,前述问题的解答最终还是落实在〃更加〃这个词上,倒不如直接针对〃更加〃这个词来提问。还有,可以指导学生品味〃早又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的一样,……“这句话里连用两个〃又〃的作甩前一个〃又表达〃惆怅〃之夕卜,更多的是对反动派大肆屠戮的愤怒,后一个〃又〃表达鲁迅对白莽印象之深,哀痛之切!文本中有七个作为

4、副词的〃也〃字,各有含义,组织学生紧扣文本深入探讨,就能更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以文本语言为岀发点,切中肯緊,指向就更为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阅读能力。2.建立文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发人未发〃语文学习的外沿和生活的外沿相等。〃就文本解读文本可能也是阅读教学的常态,如果我们既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词,又能联系生活,那么,在理解能力的培育上,是不是可以曲径通幽呢?《伤仲永》一文的中心问题是: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难度并不大,学生指出了文本中的〃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句话,这

5、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不深刻。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文本进行思考,学生能够找到"隶耕〃、〃奇〃〃乞〃这些词。分析这些词的作用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我们看,〃隶耕〃,以耕田为业,其父有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短视;〃奇〃,看起来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奇〃让方父感到了自己卑微的地位也有令人欣赏的东西,成了〃名〃,内心就有了得意,有了可以炫耀的东西,以致有了后面的〃环谒〃;〃乞"是〃邑人"的行为,一个五岁的孩子能有多高的造诣,值得〃以钱币乞之〃?如果众人能以平常心待之,方仲永也可能有机会就学,因此,方仲

6、永的〃泯然众人〃除了他的父亲〃利其然〃,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选入教材时,后一段被删掉了,被删掉的那一段指出了当世社会的弊病。而在我们的教参里,有这样的两句:〃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方父一介贫民,怎么可能在他的思想意识里强加入先进的早教观念?〃环谒”之下竟然也没有一个人提醒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之后就没有进一步的言说,连作者也没有对这个孩子尽一点社会教育责任。也许,作者只是杜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来为后文的〃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7、为众人而已耶〃佐证的?值得深思。解决问题,一是要紧扣文本来解答,二是要由文本联系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不会只拘泥于既成结论,才会有生成。杜威将生活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生活本身就表现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一系列问题求解的过程。教师要激励学生不断地紧扣文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对话与探究中完成问题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建构。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知识与生成齐飞,思考共颖悟一色。3•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到硏究新问题”愈硏愈入问题的深入往往意味着解读的深入。卡尔•波普尔在他的《猜想与反驳》里强调:〃科学和知识永远

8、始于问题z终于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会针对文本或文本之外提岀一系列问题以求解,问题解决了,师生活动也就结束了。问题解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