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辨治心得

胃脘痛辨治心得

ID:44666731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4

胃脘痛辨治心得_第1页
胃脘痛辨治心得_第2页
胃脘痛辨治心得_第3页
资源描述:

《胃脘痛辨治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胃皖痛辨治心得胃脫痛辨治心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198胃脫痛系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而言,胶者即上腹部近心窝处上下左右是也。盖贲门为上胶,幽门为下胶,上下胶之间为中胶,此三腕部通称为胃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当胃皖充盈之时其3/4位于左季肋下,而1/4位于上腹部及偏右肋下。若以内脏投影在体表相应位置而言,则其范围更大。故前人根据病因病位不同,而立“九种心痛”之说,泛指上腹痛症,其实皆指痛在胃皖之部位而言。但《内经》之真心痛、厥心痛乃仲景所云之胸痹心痛,与

2、胃脫痛绝非一症。在临床中对现代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均按胃皖痛范畴论治,并从180余例患者的施治中潜心探索其辨治规律,概括为“胃痛者,肝气犯胃,脾胃虚寒”一条,随症加减,常有良效。肝气犯胃证病由忧思恼怒,情志不畅伤其肝气,导致肝气横逆,胃失和降而作痛。其症:胃胶胀痛,气冲胸胁,噫气矢则舒,舌苔白薄,脉弦。临床上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患。治以舒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甘草。若气郁化火,灼热嘈杂,上冲胸咽,口苦苔黄,加炒梔子、

3、丹皮等;若火郁伤阴,灼痛似饥,口干不欲饮,舌红少津,脉细,减柴胡、香附,加沙参、麦冬等;若气郁兼停饮,胸脫痞满不舒,泛恶欲吐,苔腻脉滑者,去白芍、香附,加姜半夏、茯苓等;若气滞湿阻,郁久化热,痛势急迫,上冲胁背,得食尤其,尿赤便结,其至发热,加大黄、茵陈;若寒热互结,脫腹剧痛,牵及胁背,大便不畅者,加大黄、炮附子、芒硝等;若久痛入络、气滞血瘀,胃皖刺痛不移,舌质暗赤或有淤点,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者加五灵脂、蒲黄、降香等;有黑便者加三七、乌贼骨等。例1:患者,男,32岁,农民,2003年8月513诊。既往有胃

4、皖痛史,近日生气饮食不当而发病o胃上皖偏左胀痛剧烈,气冲胁背,噫气不畅,泛恶欲吐,不敢进食,大便不畅。曾在村卫生所肌注654-2,口服阿托品,痛未稍减,遂来就诊。诊脉弦滑而数,舌红苔黄腻,目白无黄染,胃上皖拒按。脉症和参,症系肝气犯胃兼夹湿热,治以疏肝和胃,清泄湿热。拟方:柴胡15g,口芍15g,枳壳15g,郁金15g,大黄15g(后入),芒硝15g(后冲),甘草10g。水煎服,服药1剂泄下3次,疼痛大减,日夜进2剂,痛再减,翌H原方去芒硝服1剂,疼痛消失,但饥而不敢饮食。续服2剂去大黄,诸症消失,随访

5、半年未再复发。脾胃虚寒证病由脾胃虚弱,过食生冷或感寒受凉,中阳受伤,寒自内生。其症:胃腕隐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得食稍减,多食乂痛,背部脱部觉凉,大便不调或澹或燥,脉沉,舌淡苔滑。临床上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患。治以温屮健胃,祛寒降逆,方用:党参、口术、丁香、降香、陈皮、廿草。兼停饮者,胃皖痞满,泛恶欲吐,胃有振水咅,加姜半夏、茯苓、生姜;兼气滞不畅者,胶腹胀甚,噫气矢气,加佛手、广木香;夹血瘀者,胃月完刺痛不移,加五灵脂、蒲黄等;兼血虚者,心悸少寐,面色不华,加当归、丹参;若

6、气虚不能摄血者,大便色黑如漆,去白术、丁香,倍党参,加三七、乌贼骨等。例2:患者,男,42岁,农民,2009年11月8日诊,胃腕痛史5年,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屡服甲氧咪呱等药物效果不佳。近因季节转换,胃皖隐痛加重,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多食乂痛,噫气、恶心,嘈杂泛酸,皖腹胀痛,夜痛尤甚,大便燥结如羊粪,舌淡红苔白滑,舌下络脉淡紫略长,脉沉细而弦。胶腹柔软叩之有振水音,屮胶穴有压痛。脉症合参,症系脾胃虚寒,夹饮夹瘀,治以健脾和胃,化饮导滞。拟方:党参15g,口术15g,陈皮10g,降香15g,

7、丁香6g,姜半夏10g,茯苓15g,甘草10g,姜枣为引。水煎服。服药6剂,胃皖痛大减,仅空腹吋偶有不适,12剂后诸症消失,脉转弱滑,压痛消失,舌红苔薄口,舌下络脉转红润。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病灶愈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皖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胶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皖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皖,而实不在于心”O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在临床上与

8、胃痛是有区别的。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总之,胃皖痛辨证之要以“虚实为纲,寒热为目”,先辨虚实,次辨寒热。肝气犯胃多实,脾胃虚寒者多虚。虚实之中乂有寒热之分。如气郁13久,最易化火,火郁迁延,必伤胃阴。再如气滞则血瘀,阳虚易生内寒,是为实中有热有虚,虚中有寒有实。我在临床辨证中尤重视“五辨”,即辨痛(性质、部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