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

ID:44675522

大小:123.6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_第1页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_第2页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_第3页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_第4页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作者:本人摘要:稻飞虱是青阳县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3种,为害水稻的稻飞虱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主,以五(3)代、六(4)代和七(5)代危害严重。灰飞虱对水稻的直接为害较轻,主要是它传播玉米粗缩病、水稻病毒病,对玉米、早稻有危害发生。通过对稻飞虱灯下诱虫数和田间发生情况调查分析,认识其发生规律以及危害加重因素,总结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关键词:稻飞虱发生情况发生规律综合防治青阳县地处皖南丘陵山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屈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万公顷左右,

2、主要有双季早稻、中稻和单季稻、双季晚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受迁入虫源、气候条件、单双季水稻混栽、不合理的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中等偏重发生。为了做到科学有效防治稻飞虱,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近年来经过深入调查与实践,掌握了稻飞虱发生规律,总结提出综合防治对策。1发生情况青阳县发生危害的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3种,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害水稻严重,主要在中稻、单季稻以及双季晚稻孕穗期后危害最严重,以成、若虫群集水稻茎基部刺吸汁液为害,使得水稻中下部叶片枯黄脱落,严重的田间出现“冒穿”、倒伏,造成水稻大

3、幅度减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青阳县主要种植常规稻,以种植早稻和双季晚稻为主要栽培模式,稻飞虱危害较轻。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中稻及单季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单双季混栽局面,使各期迁入的虫源有丰富食料条件和良好的产卵繁殖场所,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繁殖量增大,危害严重,其中2003〜2006年最为严重,百丛虫量高达5000〜10000以上。2010年以后,随着土地流转加快,种粮大户增多,大户由于种植布局单一,防治机械化和施药水平提高,稻飞虱危害有所降低。据2014〜2016年中稻及单季稻、双季晚稻分藥期与抽穗灌浆期田间调查

4、,稻飞虱呈中等及偏重发生,百丛虫量高达1500〜3000头,造成水稻减产5%〜15%o另外,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对水稻有危害,大田发病率3%左右。灰飞虱在当地对水稻的直接为害较轻,主要是它传播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对玉米、早稻有危害发生。近年来由于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寄主植物的茂盛,灰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呈上升态势,特别是玉米粗缩病发病率达5%〜10%,严重的造成全田玉米植株发病,如2015年木镇镇一农户种植玉米0.15公顷,粗缩病发病率在80%以上,这种传毒危害造成的间接损失也很

5、严重。1发生规律通过多年来调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青阳县常年发生4代至不完全5代,以五(3)代、六(4)代和七(5)代稻飞虱发生为害较重,四(2)稻飞虱中等偏轻发生,另外,迁入虫量大小、气候因素以及食料条件决定着危害程度轻重。迁入期受气候条件影响,一般年份迁入期在5月下旬,随着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白背飞虱迁入期一般早于褐飞虱,青阳县8月中旬以前以白背飞虱为主,8月中旬以后以褐飞虱为主,后期稻飞虱有世代重叠现象。根据2014〜2016年对青阳县稻飞虱灯下诱虫数和田间发生情况调查分析,了解稻飞虱迁入量、迁入时

6、期、产卵情况以及田间峰值水平,掌握稻飞虱发生规律(附表1—1:青阳县2014年至2016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发生情况调查一览表)。1.1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白背飞虱在青阳县繁殖4代,以五(3)和六(4)代为主害代,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长翅型为迁飞型,长翅型成虫始见于5月下旬,主要迁入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田间主害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一般在主迁期迁入后10〜20天,即第2〜3龄若虫为害高峰期,大多年份气候条件有利于其大发生,对正值孕穗期的中稻及单季稻为害严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随东北气流向西南回迁。白背飞虱在30°C高温或15°C低温条

7、件下,都能正常生育繁殖子代,以相对湿度80%〜90%为宜。成虫有强趋光性和趋嫩绿性,成虫寿命15〜20天,一般雌虫寿命比雄虫长。在25°C〜29°C条件下,卵历期6〜9天,若虫10〜15天。雌虫产卵期一般10〜19天,每雌虫产卵180〜300粒,其在稻株上的产卵部位随水稻生育期延迟而逐渐上移,分藥期多产于稻茎下部叶鞘,孕穗期稻茎中部叶鞘,黄熟期则多产于倒1、2叶肋,也喜将卵产在稗草上。1.2褐飞虱发生规律褐飞虱在青阳县繁殖3代,以六(4)和七(5)代为主害代,常年始见于6月中下旬,一般在迁入后繁殖1〜2代才能达到成灾的虫量。成虫有长翅型和

8、短翅型,田间长翅型增多预示大量虫源迁入,短翅型为居留型,其数量增多,标志危害严重。田间主害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大多年份气候符合七(5)代褐飞虱大发生,对单季稻和双季晚稻孕穗期危害较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