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ID:44680311

大小:1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0-24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_第1页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_第2页
资源描述: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纪冰川李四光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随后又发表专文,指明古冰川

2、应提出三项必不可少的冰流侵蚀、堆积和冰缘证据和一项反应寒冷气候的动植物证据来加以验证,并倡导第四纪冰川研究要结合生产建设,为国民经济服务。研究第四纪冰川的意义中国是否有第四纪冰川,对研究我国第四纪地质地貌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有关问题也很重要。在农业生产建设实践中,对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止水旱灾害,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山区经济,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矿产资源的勘探中,尤其是在山地工作中和某些地区的钻探工作方面,如果对第四纪冰川流行的事实不加以考虑,就会给工作带来

3、很大的损失。至于冰川沉积物中含有矿砂的勘探和根据冰川流行的踪迹去追索砂矿的来源,直到凭借这些依据找到原生矿床的产地,都是很重要的。在实际应用中,它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李四光早在三十年代,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建国初期,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和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地质学界中国贫油论烟嚣尘上的氛围中,他正确回答了中央关于走天然石油道路,还是走人工

4、道路的垂询。他根据多年潜心研究,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和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在战术找油田方面,他亲自选定华北、江汉平原的突破点和关键井位并打出高产油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

5、的问题。他还十分注重和经常指导大西北、苏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

6、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

7、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地震地质学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李四光一直很重视对地震的研究,早在1955年就专门论述了中国西北活动性构造体系与地震带分布的关系。李四光认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它的发生是有个过程的,因而也是可以预报的,重点在研究地应力作用过程。为此,要认真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建立地震预测试验中心站,加强仪器研制,突破方法关。建立一支机动灵活的“野战部队”,在研究活动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用不同方法测量地应力的集中、强化、释放的过程,是解决地震预报的一条比较可靠的途径。1966年

8、邢台地震发生后,他根据发震构造新华夏系一脉相承的特点和地震迁移的规律,并结合地应力观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集中和加强的趋势,认为震源带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并指出要密切注意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果然1967年3月河间发生了强震。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