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含解析

ID:44687841

大小:906.7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0-24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含解析_第1页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含解析_第2页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含解析_第3页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含解析_第4页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考点1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知识整合·厘清史实]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背景: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2)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3)成就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②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③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

2、射返回式遥感卫星。2.“东方魔稻”(1)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2)意义: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在世界各地推广。3.“银河”系列计算机(1)成就①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2)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4.“神舟”号飞船(1)发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

3、送上太空。(2)意义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②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③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①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史料二 ②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

4、“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③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1)根据史料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分析中国政府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1)史料一中①句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2)史料二反映

5、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②句反映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形势。史料二中的省略号将史料二分为两层意思,②③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以及美苏等国的核讹诈。因此,中国制定“两弹一星”战略主要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并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重要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

6、法席位的恢复。[素养3—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政策的制定1.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主要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新兴技术等的研究。2.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1956年,我国组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1963年,我国制订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署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实验,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3.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

7、员会成立。随后,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地相继建立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5.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科技事业迎来春天。6.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7.1988年,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该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8.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9.“863计划”与后来的“星火计划”推动了中国科技

8、事业的发展。[素养4—家国情怀]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社会生产的发展和需求是重要的条件及动力。4.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