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含解析)

ID:44687954

大小:161.3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24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含解析)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含解析)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含解析)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含解析)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考点1中国式农民理想的“天国梦”——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二、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4.军事全盛(1)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2)西征:西征军不断打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5.天京变乱:1856年发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后期斗争:

2、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三、纲领主要内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1853)(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1)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1859年)(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3)开设新式学堂等(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2)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

3、,未能真正推行四、评价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 从中国近代化的视角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史料一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①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使旧有的政治派别和社会成分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政治派别,并由此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此后,不仅有了早期现代化思想意识的萌生,而且为早期现代化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4、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史料二 《资政新篇》从三个方面对传统社会提出了挑战:②一是出现了敢于言利、鼓励致富,反对“重义轻利”的观点,这就挑战了传统的义利观。二是倡导工商业,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就挑战了传统的“本末观”。三是主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近代工业,促使社会资金转向工商业生产,反对把货币当作储藏手段,③这就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王翔《资政新篇与洋务思想的文化学比较》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激化阶级矛盾的产物。在反封建的同时,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任

5、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①反映出对清政府的打击。②反映出对早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③反映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动摇了其反动统治,使得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对于传统的“价值观”提出挑战。[素养3—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1.促进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

6、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碍作用(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严重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素养4—历史解释]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

7、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