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4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4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

ID:44688017

大小:33.5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4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4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4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4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4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4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作业(四十四) 宋明理学作业时间:  月  日1.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题目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孟子》”得出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2、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佛教、道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演变,并未走向封闭和停滞,故D项错误。2.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该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朝时期三教合流趋势。材料中说的是个例,故A项错误;道士张融只是对儒、释文化有所认同,而非集三教于一身,故B项错

3、误;《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老子》是道家的经典,《小品》《法华经》是佛教的著作,故材料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释、道三教并存、三教调和的内容,没有突出佛教的地位变化,故D项错误。3.朱熹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朱熹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答案:A 解析:本题

4、考查宋明理学的渊源。根据材料可知,该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主张克己复礼,故B项错误;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疵的,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天命观的相关涉及,故D项错误。4.朱熹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

5、。材料并未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说明仁义是先天固有的,不是后天养成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说明天理与义利是相辅相成的,故C项正确,朱熹并未说明私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故D项错误。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  )孟子荀子与扬雄董仲舒不够充分混乱不清或错误粗浅,已误入歧途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家对

6、之前的儒学家都进行了批评,体现不出传承性、佛学化和超前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6.朱熹是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据此,下列关于“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B.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以求贯通C.重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D.求理途径是“发明本心”,以求彻悟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朱熹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理”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理是实理

7、”“万理皆实”,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以求贯通,故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通过接触万事万物求得已经存在的“理”,而不是对客观规律的探索,故C项错误;求“理”途径是“发明本心”,以求彻悟是陆王心学的求“理”的方法,故D项错误。7.下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中说的一段话。这表明(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的体系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理学藩篱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D.陆王心学承继程朱

8、理学的核心理念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但这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中王守仁说的话,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王守仁的话可知陆王心学依然强调忠君、孝亲的伦理纲常,说明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理学的藩篱,故B项正确;“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根基,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三纲五常,材料中有涉及三纲五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