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教案湘教版

高考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教案湘教版

ID:44710972

大小:4.36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10-25

高考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教案湘教版_第1页
高考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教案湘教版_第2页
高考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教案湘教版_第3页
高考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教案湘教版_第4页
高考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教案湘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教案湘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基础全面梳理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为a大气吸收、散射和b反射。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你知道交通信号灯用“红灯停”的原因吗?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一定削弱作用,其中一部分被散射,但大气对不同颜色的光散射程度不同。蓝紫光极易被散射,红光却不易被散射。因此用“红灯停”是

2、利用了红光的波长最长,不易被散射的原理。三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2.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四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近地面摩擦力影响风速和风向。下垫面粗糙度不同,摩擦力大小不同,对风速、风向的改变程度不同。广阔的水面上大气运动受到摩擦力较小,风向与等压线夹角小。随海拔升高,空气流动所受摩擦力

3、减小,风向与等压线夹角减小。高空大气,空气极其稀薄,运动的空气所受摩擦力可忽略,风向与等压线平行。1.大气逆辐射是不是只有晚上存在?不是。大气逆辐射每时每刻都存在,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2.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影响近地面风速大小的唯一力吗?不是。尽管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近地面风力的大小和风向,但是地面摩擦力也是重要的因素,地面摩擦力有降低风速的作用。3.是不是气温越高热力环流越旺盛?不是。热力环流的旺盛程度取决于地区间冷热差异。地区间温差越大,空气垂直运动越旺盛,水平气压梯度力

4、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4.一般潮湿、晴朗的早晨,易出现雾,为什么?由于晴朗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没有太阳辐射,地面温度下降快,近地面气温较低,高低空温差减小,甚至近地面气温可能会低于高空,大气对流运动受阻,大气中的水汽在近地面凝结成雾。考点深度研析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

5、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3.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逆温(1)气温的垂直变化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垂直递减率是0.6℃/100米。(2)逆温①含义: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②逆温的发展过程经常发生

6、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③逆温的影响a.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b.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c.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

7、行极为有利,因为高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4.影响气温的因素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

8、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思维探究][答案] (1)B (2)C (3)D考向1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2018·吉林省实验中学考前模拟)浓雾发生时,农民常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见下图),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1)~(2)题。(1)浓雾使(  )A.大气逆辐射减弱B.地面辐射增强C.能见度降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