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

ID:44720088

大小:222.2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6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_第1页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_第2页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_第3页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_第4页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甘肃地质学报20032003第12卷第2期ACTAGEOLOGICAGANSUVol.12No12文章编号:100424116(2003)022000120005①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殷先明(甘肃省地矿局,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成矿带属于世界古亚洲古生代斑岩带成矿域。该带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公婆泉、白山堂两个中型斑岩型铜矿。以后对该区的找铜工作一度只重视了富铜,对斑岩型铜矿重视不够。本文从铜矿资源形势和古亚洲斑岩型铜矿成矿域的资源潜力分析着眼,论述了甘肃北山有利于斑岩型铜矿形成

2、的构造环境和矿化作用,提出了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的找矿靶区和找矿建议。关键词:甘肃北山;古亚洲成矿域;斑岩型铜矿;找矿靶区;找矿建议中图分类号:P618141文献标识码:A1铜矿资源形势严峻我国铜矿储量居世界第6位,占世界总储量的8195%。我国已发现的900多个铜矿床中,大型矿床仅占217%,中型矿产地占819%,小型矿产地占8814%。铜矿的品位低,平均品位只有0187%,品位在1%以上的储量仅占资源量的3419%,储量在200万吨以上的铜矿床的品位基本在1%以下。我国铜矿资源基础储量静态保证年限为17年。

3、2002年铜对外依存度达70%。甘肃省铜矿储量居全国第4位,主要集中在白银和金川。年产铜占全国产量的10%,目前已开发的矿产地十余处,占保有储量的88%。随一批老矿山闭坑,铜矿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生产能力的需要,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十五”期间铜对外依存度达70%。由于甘肃省地质工作程度低,铜矿资源没有查清,尤其是浅部资源不足,深部资源和矿山外围资源不清,特别是斑岩型铜矿研究和工作程度低,但资源前景可观。2古亚洲古生代斑岩型铜矿成矿域的斑岩型铜矿资源分布和潜力甘肃北山处于古亚洲斑岩型铜矿成矿域东段。古亚洲斑岩型铜

4、矿成矿域自西向东划分为:巴尔喀什成矿带(其南依次为楚伊黎、北天山、中天山成矿带)、西天山成矿带、东天山成矿带、甘蒙新北山成矿带和东北、内蒙成矿带。①收稿日期:20032102092甘肃地质学报第12卷巴尔喀什成矿带,为古生代褶皱区,铜矿床成因类型以斑岩型为主,其次为夕卡岩型。铜矿床30余个,大型斑岩型铜矿5个,成矿时代为古生代,其中博尔雷铜矿为斑岩—夕卡岩型。初步统计斑岩型铜矿的储量为1500万吨以上。楚伊黎成矿带,为加里东褶皱区,已发现矿床60余个,其中铜矿床9个,多为中小型,其中卡尔卡梅斯为早古生代斑岩型

5、铜矿。北天山成矿带,属加里东褶皱带,地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三国边境。斑岩型铜矿和铜金矿床9个,其中大型3处,小型6处。中天山成矿带,属加里东—海西褶皱带,铜矿以斑岩型和夕卡岩型为主,斑岩型铜矿7个,其中大型斑岩型铜矿4个,总储量大于1300万吨。西天山成矿带,巴尔喀什成矿带向东南方向直接延伸进入我国新疆境内,与新疆西天山成矿带大部分地区相连接。西天山地区除与巴尔喀什成矿带相连接外,还与楚伊黎成矿带,北天山、中天山成矿带相连接。4个成矿带汇入我国新疆西天山地区,造就了西天山成矿复杂和多样的特点。西天

6、山地区同样存在斑岩型和夕卡岩型铜矿的优势。已发现群吉萨伊中型斑岩型铜矿和喇嘛苏中型夕卡岩型铜矿。东天山成矿带,处于塔里木陆块边缘隆起带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活动大陆边缘交接带。带内已发现铜矿(点)床数十处,其中大型、超大型5处,中型规模4处。成因类型主要为岩浆熔离型、斑岩型、热液型和火山岩型。斑岩型和岩浆型最重要。近年发现的土屋—延东大型斑岩型铜矿预测资源量可达700万吨以上,并发现5处铜矿化岩体。斑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觉罗塔格成矿带中。东天山东延为北山成矿带,地处新疆、甘肃、内蒙交界地段,大地构造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

7、缘。向东延至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属加里东—海西期造山带,著名的多宝山斑岩型铜矿就产于该带中。3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成矿带的构造演化和矿化特征甘肃北山大地构造属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及华北板块交汇地带。构造演化极其复杂,尤其是板块构造演化较东天山更为复杂。震旦纪沿明水—石板井—小黄山深断裂发生拉张;寒武纪形成窄洋盆;早、中奥陶世为洋盆最宽时期,并在南侧陆缘带内侧古陆基低上形成裂谷带;志留纪洋盆发生南北双向俯冲汇聚作用,在洋区南带形成小黄山海沟、东七一山—斜山海底火山洋岛、

8、月牙山—洗肠井边缘洋盆、窑洞努如—公婆泉岛弧及玉石山—牛圈子弧后盆地等沟弧盆地体系。泥盆纪初洋盆闭合;中晚泥盆世造山运动形成磨拉石堆积,并伴有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本区早古生代由被动的大陆边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构造格局。晚古生代经历了泥盆纪碰撞造山,石炭纪裂陷和期后闭合,早二叠世到晚三叠世由裂谷转为走滑,形成拉分盆地构造环境,并伴随发生了晚古生代3期花岗岩浆活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发展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