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相关论文整理资料

《春秋繁露》相关论文整理资料

ID:44753524

大小:71.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10-28

《春秋繁露》相关论文整理资料_第1页
《春秋繁露》相关论文整理资料_第2页
《春秋繁露》相关论文整理资料_第3页
《春秋繁露》相关论文整理资料_第4页
《春秋繁露》相关论文整理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春秋繁露》相关论文整理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525-2526)相关论文参考资料:《春秋繁露》中的引“诗”现象1.董仲舒《诗》学研究姚艳慧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可借鉴的有:对《春秋繁露》中引《诗》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归纳p11-13。2.刘明华、张金梅:“《春秋》无达辞,《诗》无达诂”(1)董仲舒引用“《诗》”阐述“《春秋》大义”,在引用《诗》的过程中对所

2、引内容加上了一层政治化、伦理化的外衣。在董仲舒引《诗》的内容阐述中,可以加上从先秦开始的“赋诗言志”的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论文和书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引《诗》29处,在引《诗》过程中对所引内容加上了一层政治化、伦理化的外衣。先秦以来“赋诗言志”的起源:赋诗言志就是“诗以言志”,后者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文子告叔向曰:“伯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查出处)也即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查出处)“赋诗”就是

3、诵唱《诗三百》中的篇章,“言志”所抒发的是诵唱者之志,不是诗歌作者之志。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也有很多引用《诗三百》中的诗句以表明自己志向的,此时的“赋诗言志”呈现出“断章取义”的特点,也即“赋诗断章”。“赋诗断章”在先秦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赋诗断章”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齐庄封好田而耆酒,与庆舍政。则以其内实迁于卢蒲癸氏,易内而饮酒。数日,国迁朝焉。使诸亡人得贼者,以告而反之,故反卢蒲癸。癸臣子之,有宠,妻之。庆舍之士谓卢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

4、?’”(《十三经注疏》p2000)卢蒲葵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在这里是用作对他自己与同姓婚配的辩解之词。后来儒家人士在解读《诗》时沿用了“赋诗断章”这一方法,《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商也!始可与之言诗已矣。’”朱熹在后来的解释中说,孔子回答子夏的“绘事后素”本义是“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子夏听完后懂得了学“礼”的步骤;孔子取“绘事后素”之义来教导子夏,显然不是用的“绘事后素”之“美人的神态打扮”的本义。“

5、赋诗断章”简单点来说就是赋诗者引用《诗》中的一些词句用于自己的社会交流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朱自清:“赋诗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朱自清《诗言志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p17)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不再是“赋诗”而是引《诗》,他在引《诗》的过程中也是按照“断章取义”的原则进行的。“《春秋》无达辞,《诗》无达诂”的定义方式取自始于先秦的“赋诗断章”。“《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出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第五》:“难晋事者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称子,盖人心之正也。至里克杀奚齐,避

6、此正辞而称君子,何也?’曰:‘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p94至95页)宋人晁以道:“儒者必本诸六艺,而六艺之志在《春秋》。苟舍《春秋》以论六艺,亦已末也。纷然杂于释老申韩,而不知其弊者,实不学《春秋》之过也。”(注意:汉儒做学问有实用性的特点,“通经致用”,将儒家学说经典化。)汉武帝建元五年,应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汉武帝在朝廷内设立了“五经博士”制度。从此,儒家著作正式登上官方文化领域,《诗》《书》等儒家经典被制度化和官方化。《春秋繁露》中语言的散文艺术特点期刊论文

7、:《论董仲舒的散文艺术》刑培顺衡水学院学报第14卷第3期2012年6月刘熙载《艺概•文概》:“西汉文无体不备,言大道则董仲舒,该百家则淮南子,叙事则司马迁,论事则贾谊,辞章则司马相如。人知数子之文纯粹、旁礴、窈眇、昭晰、雍容,各有所至,尤当于其原委穷之。”(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p10)董仲舒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超过了他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故后世研究者往往把目光放在对其作品中的经学和思想成就上。“天人三策”偶尔被人提及文学上的成就,《春秋繁露》及其他议论文因其文学性缺乏被人戴上了“晦涩聱牙”的帽子。袁行霈

8、《中国文学史》:“其《天人三策》论理宏博而又深刻,有包容天地古今的政治历史眼界;其行文明晰晓畅,理致细密,全无艰涩滞重之笔;其语言朴素无华,其风格则儒雅雍容。这使它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论文章。但董仲舒的其他文章则缺乏文学性,除散见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