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教授黄楠

布衣教授黄楠

ID:44771862

大小:11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8

布衣教授黄楠_第1页
布衣教授黄楠_第2页
布衣教授黄楠_第3页
布衣教授黄楠_第4页
布衣教授黄楠_第5页
资源描述:

《布衣教授黄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布衣教授”黄楠黄楠,男,1956年6月出生,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任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先进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四川省人工器官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生物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因其身形瘦削、衣着简朴、低调随和,媒体称其为“布衣教授”。“人无志不成事”——潜心科研,业内领航黄楠教授是中国最早开展心血管生物材料研究的学者之一。90年代初黄楠从德国留学归国后在西南交通大学任

2、教,率先开拓了心血管生物材料与表面改性方向、氧化钛抗凝血薄膜原始创新研究。当时的科研环境,可谓一穷二白,西南交通大学在生物材料与工程领域,处于无钱、无人、无设备的“三无”状态。但黄楠坚信“人无志不成事、事无恒不成功”,为了能够坚持自己的研究,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由于设备缺乏,黄楠用电炉加热制备氧化膜。缺乏监测分析仪器,他自己动手,搭建了一台凝血时间测定仪。进行钛氧薄膜血液相容性评价时,需要使用人类血液,当时血液很难买,血袋剂量也不合适,也为了节省经费,黄楠作出惊人决定,抽自己的血做实验

3、,每次30-50毫升,一年累计抽血十余次,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年。一路砥砺前行,一路收获硕果,二十余年风雨,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从跑单帮发展至今,已经成长为拥有近20位教授、40余位教职工的强大团队,在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了包含心血管生物材料、骨材料、组织工程、药物释放及生物传感器等前沿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学科,成为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柱学科。黄楠所带领的团队,在心血管生物材料与器械领域,是我国的领导团队,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声誉、占有重要地位。二十多年来,黄楠教授先后主持承担“973”、“863”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展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心血管材料表面改性的先进技术和心血管植入介入器械的关键技术,所研究的具有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血管支架,经临床应用证实优于国内外现有产品。申请及获得专利40余项,先后获得教育部、四川省、海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铁道部优秀教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等,媒体誉其为西南交大的王牌教授。黄楠发起的生物材料表面与界面国际

5、会议,已在国际上连续举办10余年,对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和引领作用。黄楠本人也在国际等离子体物理大会(ICPP)、表面工程国际会议、亚洲生物材料国际会议等多个国际会议组委、学术组织任职。2008年,由于他在心血管生物材料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授予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杰出科学家(世界生物材料联合会会士)终生荣誉。“产学研势在必得”——成果转化,成绩斐然面对全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仅为0.3%的现状,黄楠教授痛心疾首。他认为,高校科研成果不转化,将是国家的一大损

6、失,他不想看到实验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里,所以他一直竭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经过20多年的不懈探索,由黄楠领头开发出的、原创性的、国际上首个同时具有抗血栓、抗凝血性的钛-氧膜表面改性的心血管支架,已于2012年投入到临床使用,迄今为止已经应用5万病例,第三方随访评价结果表明,该血管支架几乎所有指标都优于国内外现有产品,而对于视为国际难题的晚期血栓发生率,仅为全球同类产品的1/3至1/10,是迄今为止世界血管支架领域内病变发生率最低的。这种由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心血管支架,是国际国内生物材料应用的一大突破

7、,也是高校科研成果对社会的一大贡献。这种抗凝血材料研究被收入“中国学科发展蓝皮书”、美国“生物材料与生物医学工程百科全书”。黄楠在研究中提出“血管支架时序功能性”的创新设计思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科技中国》评价他为生物材料科学领军人物,给予很高赞誉。央视经济半小时对他进行了专访。2016年西南交大启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黄楠20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与一家投资公司“搭伙”成功,成为这种成果转化的典例,被誉为“小岗村”式的成功试验。然而该项研究耗时之长、其

8、中艰辛,常人几乎难以想象。在“钛-氧薄膜”技术的血管支架临床试验结束,获得产品许可证后,黄楠教授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他说:“20年前,没有人看好我的研究,很多领导和教授出于好心劝我不要再做下去了,风险太高,很有可能多少年做下来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但不论能不能成功我都愿意闯一次,因为这项研究同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重大的应用价值、又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值得我去试!”就是这种对科学无限热爱、渴望对人类对社会奉献价值的精神促使他在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