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故乡》教案(1)(新版)语文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故乡》教案(1)(新版)语文版

ID:44786841

大小:7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8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故乡》教案(1)(新版)语文版_第1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故乡》教案(1)(新版)语文版_第2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故乡》教案(1)(新版)语文版_第3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故乡》教案(1)(新版)语文版_第4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故乡》教案(1)(新版)语文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故乡》教案(1)(新版)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13故乡一、素质教育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二、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

2、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

3、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三)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4、,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

5、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二)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

6、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

7、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对生活:少年闰土:

8、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小结: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