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地沧桑

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地沧桑

ID:44788328

大小:34.2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0-28

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地沧桑_第1页
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地沧桑_第2页
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地沧桑_第3页
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地沧桑_第4页
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地沧桑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地沧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的沧桑文 / 王建卫新启蒙谱系  2005年,《南风窗》杂志做了一期“新公民教育”专辑,李庆明至今仍记得一篇文章中提到关澜的话,大生感叹之余,之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了这句话:  孩子们,我不欠你们整个世界,但我欠你们一扇门。  这扇门是什么?不久李庆明看到朱永新讲到“新公民教育”,他的心动了一下。很显然,这里面有丰富的宝藏。特别是朱永新所说的一段话更是引起了他的共鸣:  一个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不必是个血脉里流淌着“六经”的大写的人,但必须是一个有着现代公民素养的世界人,一个骨子里没有臣民意识的人,一

2、个珍爱公平、自由、正义、平等精神的人。  从这段话中,李庆明发现了与自己多年所作的教育理念至少达成了三层精神契合:第一,新公民教育接续了百年以来的教育启蒙传统,接续是他的思考之一。第二,它和世界教育前沿进行了接轨,这也对了他的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新公民教育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正好与朱小蔓 老师所提的一致。正是朱小蔓,推荐了李庆明来到了深圳南山央校。文档实用  而李庆明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朱小蔓 在他来央校时,所说的诗意盎然的话:让我们共同做一点直面现实的德育吧。  什么是直面现实?  多年来,这正是李庆明一直思考着,并从古今中

3、外的德育文献中所希望找到答案的东西。  2004年,实际上,还没意识到公民启蒙意识、刚刚接手央校不久的李庆明已经预料到一个广阔的世界即将到来。他以宣言的方式写了一份纲领性文件:《为了共生的理想——促进儿童道德文化建设宣言》。  此时的李庆明,虽然在文章中把这种教育称之为“道德文化教育创新的探索和研究”,但已经出现了他在后来力主公民教育建构的大致框架。  他在解释“共生”理想和“文化情境”时如此写道:  (我们的理念)试图扬弃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等学说的歧义,汲取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提出重建国民性的新“修、齐、

4、治、平”说,分别表达爱自己、爱亲人、爱大家、爱祖国和爱人类的观念,旨在塑造协调人与自我、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共生关系所必备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民素质。  这被很多学校称为“新五爱”。与之相对应,为了突出公民教育的公共理性,还有新“五公”:追求公民人格完善,遵循公德基本伦理,倡导公益慈善活动,学会公共事务参与,促进公理世界认同。文档实用  等到新公民教育这几个字突然出现在李庆明面前时,犹如瞬间开启了李庆明的心门。也从此开启了李庆明在央校九年,真正打通自己教育上的理论障碍之门。这些理念后来全部被纳入到他的新公民教育理念之中。  这理念,

5、虽然在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之后,以“公民教育”的名称闻名于世,但李庆明的公民教育理念明显不同于过去,也不同于现在在国内和海外所进行的任何公民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从理念到模式,都属于他自己。因为在李庆明那里,它所包含的不但具备现代公民的维度,甚至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除了具备新启蒙传承的意义,还具备如何回答“现代中国人如何在世界立足”的问题。他的原点回归到了康德所讲意义上的那“一个完整的人”。  在他离开深圳之前的一次全国论坛上,他已把这些融会贯通,做了一个简单但毫无疑问相当清晰地阐释:  我觉得我们的公民教育其实就是在做一个

6、新的启蒙,或者说是在延续我们五四以来曾经的文化血脉的一个启蒙。什么是启蒙?用康德的话来讲,启蒙就是要有勇气来运用我们自己的理智。  2012年,李庆明的构想已经进一步完善,这些理念逐渐立体化,延续中西古今传承,从五个维度形成相辅相成的完整模式。他说:文档实用  什么是公民教育?古希腊有政治意义上的公民,古罗马有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而我们现在,不仅要从国民的意义上认识公民,还要从超越国民的意义上来认识公民,这就是世界公民命题。  我的思路是,把那些政治维度、经济维度、道德维度、社会维度这些国民维度和超越国民的世界维度做一个整合。当

7、然,这个整合非常难,但是在我看来非常有必要。  而在这五个维度中,每一个维度,无论在理念还是课程或者日常行为上,李庆明都做了专门的设计,从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教育体系。52条道德军规  这五个维度延承了李庆明“新五爱”的思考,它首先仍然立足于人的个体性,在这个基础上再做进一步地扩展。  所谓人的个体性,阐释其含义,就是作为一个在现代世界生存的人,它应该具有哪些权利、义务、责任才算得上是进入文明社会。其重要的意义,乃在于最终要去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什么样才算教育培养出来的人?

8、”如果说,最终的结果是要像一个“读书人”,那么后退一步,它的底线教育究竟又是什么?  李庆明据此提出了三个伦理维度:公德伦理,美德伦理和圣德伦理。公德伦理基本就属于底线道德伦理,就是最基本的文明体现要做到什么。文档实用  比如,由于社会由“众人”组成,那么就要承认在这个陌生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