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句点评技巧

对句点评技巧

ID:44815918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9

对句点评技巧_第1页
对句点评技巧_第2页
对句点评技巧_第3页
对句点评技巧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句点评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句点评技巧一、好出句的标准要点评出对句首先要会读句,只有读懂出对句,才能开展点评。好的出句除了必须符合对联文体特征外(这就不展开讨论了),总是求新的,新,就是新颖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1、立意新。这是出句的灵魂。意,就是出句中的“题旨”,一个出句,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或言风物,或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对于同一题材,一个好的出句必须以最新的立意取胜,道前人所未道者。一个出句,如果能让你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就说明这个句子是创新的。2、角度新。也就是说出句构思途径要创新。多数题材,都被前人用对联的形式表现过,如果不另辟蹊径,只会低于前人或模仿

2、前人,对前人的句子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也能出新。3、手法新。出句的表现手法是表现联意的载体,对联是很讲究修辞的,运用各种修辞方式,表现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风格意境,是出句形象生动,内容深刻,是出句创新的有效途径,一个出句,如果表现手法平淡无奇,即使立意再好,也无法得当充分表现。因此,好出句总是表现出很高的汉语使用技巧。4、语言新。对联的语言,应该是清新、典雅、自然、新鲜活泼的,陈词滥调、标语口号,是堆砌不出好出句的。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是好出句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时候,一个新鲜灵动的词就会使出句增色不少。另外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也是判断好联的重要条件。二、好对句的标准好的对句

3、,除了和好的出句有相同的特征外,还要强调的是,要工、稳、贴、切。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对仗工整。这是对句的基本要求。其次是讲究凝炼。并不是凑足与出句相同字数,符合对联格律的就是好联,而是要求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要精炼。2、 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如上下联的主题大小、思想的深浅程度、抽象与具象,感情浓淡等。一般来说,上下联强弱要相当,也可以上弱下强。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凡夸大其词、用词不当,出句和对句立意不一致(将另外重点提及)的对句,都不是好的对句。4、所谓切

4、,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对句要切地切人,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句。三、怎样点评了解了好的出对句的标准,就可以开展点评活动。1、出句点评。出句点评。我们现在还没有接触现在我发对句部分的吧2、对句点评对句点评和出句点评总体上是大同小异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句要求工稳贴切(上文已提到,可以参照,这里不再重复)。这里着重说说对句点评中的几个注意事项:1)      如何判断“意隔”?这是一直困惑许多点评者的难点问题。对句属于被动创作,对句的主题、内容、意境、手法和语言风格都必须服从出句的要求。首先,要读通出句,把握出句的立意和主题思想,弄明白出句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出句表现的主体是什

5、么?中心词是什么?多数出句都能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结论。其次,在领会了出句的主旨后,点评者要在自己脑子里形成对对句要求的基本的框架。如果一时无法把握的,也可以用“实用主义”去判断:这个对句和出句结合后适合在哪里使用?是否表现了一定环境下的某种意境?最后,找出影响对句和出句“对而不联”的症结在哪里。出句用典的,要查询典故的出处,以便他人了解并应对,对句用典的,也用给予说明。对出对句有问题的,要给予说明问题所在,加以阐述,便于他人理解,点评要抓住要点,切忌隔靴搔痒,言之无物,也不必面面俱到,有一说一即可。3)      对联点评要注意掌握的原则:首先,点评的态度要诚恳,既不要高高在上,

6、也不要低声下气。以一种平衡交流的心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其次,观点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游移不定,或自相矛盾,少用“可能”、“好象”之类的文字,以免给人没有主见的印象。第三,要有论据,下结论之前,应多查询资料,找到观点的证据。第四、要虚心接受不同意见,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看法,发现自己的观点错误,要及时认错。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一般情况下,只提建议,而不要随意篡改出句或对句。就到这里,休息休息会,大家有时间再仔细的揣摩一下首先大家点评第一必须要检查的是格律一个对句对的再好,如果平仄都没有对上,再好也是枉然第二呢,就是关联的问题,看看是否上下关联切忌对句比出句弱了如果发现这

7、样的情况,也要做说明点评就是找错还有是否合掌是否隔景,如果发现这些都要指出基本上就那么多吧,大家才开始,以后循序渐进,会慢慢的掌握要领的如果都能认真点评,相信大家会一次比一次的收获多多的点评也是学习的一种,通过点评会加快对句的速度的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