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

ID:44820936

大小:16.0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30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_第1页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_第2页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_第3页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_第4页
资源描述: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对络病学研究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中医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价。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发展起来的,经络学说一出现便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崇,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中医学术体系理论核心,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生理功能,脏腑虽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而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和外界

2、的联系。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说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络病学说形成发展史上有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形成于先秦时代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络病临床证治基础,其外感重六经,创建“六经辨证”,成为中医外感病辨证论治纲领,内伤杂病重络病,创旋复花汤、大黄蛰虫丸等络病治疗名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可见内伤疑难杂病“络病证治”具有和外感“六经辨证”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代叶天士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久病入络”、“久痛

3、入络”的千古名言,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学说。叶天士作为临床大家对络病辨治非常重视,批评当时“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矣”,可见络病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发展络病学说,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建立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是中医学术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史的必然。其次,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掌握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特征及治疗方药将会使许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生逐渐被控制,而许多慢性疾病

4、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成为目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充分证实了络病学说的重大临床价值。内伤疑难杂病与外感重症中普遍存在的络病这一病机状态,其发病与病机特点、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疗原则及方药,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重症肌无力等重大疾病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相信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在临床各科的广泛运用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第三,络病以络脉为依托而发生,容易找到和现代医学在难治性

5、疾病研究上的结合点,运用络病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出络病特征的多种疑难疾病的病机演变及治疗,将有可能产生新的病机理论并开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要注重络病理论研究的物化问题,即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出有效新制剂,并通过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阐述络病和现代医学难治性疾病的内在关系。如选用入络药物为主组成的通心络胶囊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上取得显著疗效,深入研究证实该药在升高一氧化氮、降低内皮素、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上具有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脉络病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中西医学专家高度关注,从络病入手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个全新

6、的学术研究领域。总之,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络病研究也是近年中医学术理论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并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建立了国内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络病实验室。保持中医学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思维特色,借助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充分吸取现代实验技术和科技进展,创新发展络病证治。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近年来通络药物的研制成功和显著疗效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中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又兼具人文科学的显著特征,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显示其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特色。络病理论体系构建继承

7、了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又吸取了现代科学关于生命与疾病认识的最新进展。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在临床各科广泛运用,必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纵观中医发展史,莫不是中医重大学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带动着临床各科发展,没有《黄帝内经》这部划时代的理论奠基之作便谈不到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没有《伤寒杂病论》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的创立便不能为中医临床证治奠定基础,同样,正是由于脾胃学说、肾命学说的发展带动了历经数百年的以温补为特色的易水学派的形成,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由于重经轻络的历史原因,络病学说没有象脏腑理论、脾肾学说那样发展成

8、完整系统的学术体系并被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及广泛应用,但由于近年运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