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两汉州制新考

中国历史 两汉州制新考

ID:44834496

大小:1.03 MB

页数:206页

时间:2019-10-30

中国历史 两汉州制新考_第1页
中国历史 两汉州制新考_第2页
中国历史 两汉州制新考_第3页
中国历史 两汉州制新考_第4页
中国历史 两汉州制新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 两汉州制新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汉州制新考辛德勇小引:关于两汉州制的讨论和结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地方政区,划作郡、县两级。初时定全国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八郡上下[1],到汉高祖时郡级政区更增多至六十个上下[2],致使朝廷已很难完全直接管理设在广袤国土上的众多郡国。于是,后来便出现了划若干郡为一区的“州”制。最初,州只是作为朝廷派遣专员施行部分特别政务的“责任分担区”,后来事务逐渐增多,最终演化出郡级之上的更高一级行政区域设置,成为现代省级政区的先导。由于记录西汉政区地理的《汉书·地理志》存在很多疏漏,州制的起源状况,近两千年

2、来,一直模糊不清。民国时期顾颉刚在研究《尚书》时,为探讨今本《尧典》中十二州的产生原委,在清代乾嘉以来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并与其受业门生谭其骧,在课堂上下,相互切磋。顾氏最终将此番研讨结果,撰为《两汉州制考》一文[3];谭其骧也将其讨论意见,陆续公布发表[4]。顾颉刚和谭其骧的研究,除论述西汉初年州制产生时期的最初状况之外,还一并研究了王莽新朝、东汉时期以及东汉末年曹操掌控政权时期的州制建置。这些研究结果,后来经谭其骧整理补充,写入《中国大百科全书》[5],早已成为学术界普遍认

3、同的定论[6]。按照谭其骧的归纳,两汉州制的基本内容为:(1)      武帝元封五年时,设十三刺史部,每部置一刺史,掌刺察一部的郡国长吏和强宗豪右,“十三部中有十一部采用了《禹贡》和《职方》里的州名都叫做某州刺史部,因此习惯上又以一部为一州,合称十三州”。这十三刺史部的正式名称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上述十三部不包括京畿地区。至征和四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举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十三刺史部加司隶校尉属区,全国总计十四个监察区。(2) 

4、     王莽时改十四部为如下十二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雍州、幽州、并州、交州。(3)      东汉初年州制有两次变动,以后通东汉一代的常制则是司隶校尉一部加十二州,合之计十三部,亦可称为十三州,即:司隶校尉部,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4) 汉献帝兴平元年,诏分凉州河西四郡置雍州,从此遂正式改十三州为十四州。至建安十八年,曹操合并十四州,恢复《禹贡》九州,但益州沿用汉代的州名,没有采用《禹贡》的梁州,即为:冀州、兖州

5、、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益州。上述观点,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还有进一步商榷的馀地;特别是关于西汉时期州制的起源问题,顾颉刚和谭其骧的研究,好像不仅不够准确,而且,似乎还根本没有触及州制起始阶段的本质特征。为此,特予考述如次。一、班固对西汉“十三州”的矛盾记载十三刺史部的设立,本是西汉政治生活当中的重大举措,正发生在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年代,《史记》当中,理应有所记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太史公所撰《今上本纪》,早已佚失不传,今本《史记》之《孝武本纪》,乃是两晋间人用《封禅书》补缀而成的

6、赝鼎[7]。因此,在今本《史记》中找不到有关十三刺史部的记载。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述汉武帝十三刺史部设置情况的史料,是东汉班固编纂的《汉书》。在《汉书·地理志》郡国设置部分的序论中,班固对十三刺史部做有如下记载: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8]如顾颉刚所释,所谓夏制,是指《尚书·禹贡》中号称夏禹所创建的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但是汉

7、武帝改雍州名为凉州,改梁州名为益州;所谓周制,则是指《周礼·两汉州制新考辛德勇小引:关于两汉州制的讨论和结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地方政区,划作郡、县两级。初时定全国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八郡上下[1],到汉高祖时郡级政区更增多至六十个上下[2],致使朝廷已很难完全直接管理设在广袤国土上的众多郡国。于是,后来便出现了划若干郡为一区的“州”制。最初,州只是作为朝廷派遣专员施行部分特别政务的“责任分担区”,后来事务逐渐增多,最终演化出郡级之上的更高一级行政区域设置,成为现代省级政区的先导。由于记录西汉政区

8、地理的《汉书·地理志》存在很多疏漏,州制的起源状况,近两千年来,一直模糊不清。民国时期顾颉刚在研究《尚书》时,为探讨今本《尧典》中十二州的产生原委,在清代乾嘉以来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并与其受业门生谭其骧,在课堂上下,相互切磋。顾氏最终将此番研讨结果,撰为《两汉州制考》一文[3];谭其骧也将其讨论意见,陆续公布发表[4]。顾颉刚和谭其骧的研究,除论述西汉初年州制产生时期的最初状况之外,还一并研究了王莽新朝、东汉时期以及东汉末年曹操掌控政权时期的州制建置。这些研究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