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

ID:44837184

大小:55.2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0-30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就有了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

2、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3、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之间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

4、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有删改)[注] 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了尊体之说。B.北宋词坛有人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C.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这种做法。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

5、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说法错误,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故选C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起笔,转而引入文章的中心话题,即北宋词坛的尊体说。B.第二、三段主要论述苏轼尊体,先述说苏轼对词风的改革,再着重分析他创作上有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C.第四段重点论述李清照尊体,比较了李、苏观点和做法的不同之处,指出李清照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思想。D.文章先指出尊体说的

6、展开大致有两个层面,接着依次从两个层面分析,最后指明两个层面的关系及影响。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的能力。C项,“指出李清照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思想”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C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了改革,这在当时堪称非常另类的表现。B.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C.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即音乐性。D.苏、李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

7、词坛的多数人接受。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错,文章没有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的内容,原文第四段“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中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偏离词的音乐传统的创作。故选D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8、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