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ID:44866945

大小:65.8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0-31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1.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按题目序号完成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别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答题卡的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3题“之乎者也”:语气词?标点符号?“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论语》中人人都会背诵的一段话。在人们的心目中,仿佛古代读书人平时说话就是满口“之乎者也”,用这些来表达自己的

2、疑问、愤怒、欢喜……  然而,南开大学文学院孟昭连教授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个误会!  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文字是语言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文言就应该是古人口语的忠实记录,即所谓“映照说”。但孟昭连经过多年研究后疑窦顿生。  按照语言学界共识,西周之前汉语是没有语气词的,“之乎者也”等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在书面语中出现的,在二三百年间很快达到完备的程度。从《尚书》开始,《诗经》《左传》尤其是《论语》及战国其他诸子著作,都有大量语气词。  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二三百年间突然出现了一整套前所未有的语气词,最初的动因何在?在古代传播手段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它是如何在全民的语言中(包括口语)迅速普及

3、应用的?通过对大量文献典籍中的实证、例证的分析、研判,孟昭连教授指出:一整套语气词的“突然降临”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因此也是不可信的。  更为奇怪的是,上古的语气词在后来的口语中全都没有留传下来,“也”“矣”“乎”“哉”“欤”“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这也成为语言学领域的“千年之惑”。孟教授假设这些语气词曾在古人的口语中存在过,并按照先明清,再唐宋、南北朝,最后秦汉的逆向顺序来考察,结果令人吃惊:它们从来就没在古代人的口语中存在过。孟教授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著作和材料,比如宋代,连皇帝批阅奏章这么“严肃”的事也都没有“之乎者也”。  既然古人日常生活根本不说“之乎者也”,那“之乎者也”是

4、什么?  孟昭连指出,语言学家告诉人们“古代文言是没有标点的”,这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其实,“之乎者也”之类的所谓“语气词”,就是古代最早的标点符号。先秦口语中并没有语气词,不同的语气是用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来表现的。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古人就借用了一批本来属于实词的文字作为每一句的提示符号,既表示停顿,也提示这一句的语气声调,阅读时“之乎者也”只起到提示作用,并不需要读出声音来。  既然“之乎者也”只是“标点符号”,那么阅读时发声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孟昭连认为,唐五代口语中已经开始出现了白话语气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啊吗呢呀”之类,书面语中的语气提示符号也逐渐转化为与口语相对应的文

5、言语气词。唐代科举考试,主要内容就是考查对儒家经典的记忆与理解能力,甚至有时专考“之乎者也”。也就是说,经典中的语气提示符号已成为经典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考生在平时朗读背诵经典时,会将句末语气词读出声音来,以强化记忆。就像现在考试,如果连标点符号一起考,甚至填空题专考标点符号,那么学生背诵课文时必然也要背诵标点符号。对于“古文没有标点”的说法,孟教授不敢苟同:“古人发明文字,就是为了记录语言、表达思想。不告诉读者应该在何处停顿,语气如何,岂非自设迷阵,不想让人看懂?”  那么,为何古人不选择简单的符号断句呢?“借字为标”一方面是为了“词更达意”,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方形汉字的美观一

6、致。孟昭连的学术观点得到古代文献与文言小说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剑国的强力支持。(《光明日报》记者:陈建强)1.下列不属于孟昭连教授怀疑“映照说”理由的一项是( )A.在古代传播手段相当落后的情况下,这一套前所未有的语气词是很难在全民的语言中(包括口语)迅速普及应用的。B.一整套语气词的“突然降临”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因此也是不可信的。C.孟昭连指出,语言学家告诉人们“古代文言是没有标点的”,这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D.孟教授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著作和材料,比如宋代,连皇帝批阅奏章这么“严肃”的事也都没有“之乎者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

7、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先破后立,指出“之乎者也”其实际上是古文中的标点符号。C.文章否定“古文没有标点”,是以大量古代文人的著作和材料为证的。D.文章论证既有合理的理论分析也有历史事实材料依据,结论较让人信服。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孟教授得出的结论对传统语言学中的“文字是语言的客观反映”观念是一个巨大冲击,彻底改写了中国古代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