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碎石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ID:44870314

大小:145.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0-31

碎石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1页
碎石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2页
碎石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3页
碎石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4页
碎石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碎石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1工程概况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3执行的规程、规范及标准4原体试验的目的、要求和试验内容、方法、工作量5原体试验方案的设计6原体试验监测与检测手段、方法、工作量及布置方案7原体试验的施工组织设计8质量控制要点和质量保证措施9工期计划10试验报告的主要内容11经费概算1工程概况1.1站址地理位置1.2站址地形地貌站址的宏观地貌单元为冲洪积平缓倾斜平原,现为戈壁滩,无植被。地形开阔,微向北倾斜,地面标高2874.10~2877.25m。站址区内及其附近分布有厚度不等的风积砂(局部为沙丘),同时由于地基土基本为粉细砂

2、,且厚度较大,由于其含水量较小,在施工机具、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砂土扰动,破坏砂土天然结构,降低砂土强度,增加变形,原本稍密的粉细砂变得松散,甚至产生不良岩土问题,除此未见不良地质作用。1.3站区总平面布置±500kV直流和接地极出线向西,各一回,本期建设的阀厅及控制楼居中,预留扩建的辅助控制楼及阀厅设在东西两端;330kV配电装置采用GIS敞开式布置,出线向北,规划18回,本期7回,规划330kV继电器室4座,本期建设2座;交流滤波器及其母线布置在330kV配电装置南侧,规划设置交流滤波器3大组,共16小组,本

3、期建设交流滤波器1大组,共6小组,预留扩建的交流滤波器及其母线位于该区西侧及北,紧邻阀厅、和330kV配电装置;站前区为换流站和750kV变电站共用,设在全站南侧中部,西邻交流滤波器及其母线区,北靠主变区,东接750kV配电装置。该布置有综合办公楼、备品库及检修间、站用配电装置和综合水泵房等,站区主入口位于该区南侧中部,向南接进站道路。750kV主变区位于站区中部,西接330kV配电装置,东连750kV配电装置,规划设置主变2台,主变备用相1台,低压电抗器和电容器各16组,主变及66kV继电器室1座,低压配电室

4、1座;750kV配电装置设在站区东端,采用GIS布置,750kV规划向东出线10回,本期2回,规划设置高抗10台,高抗备用相3台,本期在乌兰一、乌兰二出线下建设高抗2台,备用1台。全站东西向总长度706m,南-北向最宽处520m,包括换流站及750kV变电站的站区围墙内总占地面积25.29hm2,其中换流站围墙内占地面积14.46hm2。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2.1地层岩性及分布规律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成果,站址区所揭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相的粉砂,局部夹角砾、砾砂、粗砂透镜体。根据

5、地质成因、物理力学性质及密实度,共分为两个大层,第一大层有三个亚层,第二大层有两个亚层。各层岩土的岩性特征描述如下:①粉细砂(Q4al+pl):褐黄色,稍湿,稍密,混少量砾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及一些暗色矿物。该层厚约7~10m,层顶标高为2868.22~2878.19m,层底标高约为2858.70~2869.43m,局部地段在地表有0.20~0.30m厚的角砾、砾砂层。①1角砾(Q4al+pl):杂色,稍湿,中密。砾石含量一般为30~50%,粒径一般5~20mm,次棱角状,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及一

6、些深色变质岩等。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0.3~1.5m不等。①2砾砂(Q4al+pl)杂色,稍湿,稍密~中密。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及一些深色变质岩等。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0.3~0.5m不等。①3粗砂(Q4al+pl)杂色,稍湿,稍密~中密。成分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变质岩碎屑等。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0.3~1.0m不等。②粉细砂(Q3al+pl):褐黄色,稍湿,中密,混少量砾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

7、及一些暗色矿物。该层本次钻探未揭穿,层顶标高为2858.70~2869.43m。②1角砾(Q3al+pl):杂色,稍湿,密实。含砾石,砾石粒径一般5~20mm,次棱角状,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及一些深色变质岩等。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0.3~1.0m不等。②2砾砂(Q3al+pl):杂色,稍湿,中密。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及一些深色变质岩等。层厚0.60~1.10m。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0.3~0.5m不等。2.2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根据

8、载荷试验确定①层粉细砂的承载力本次在场地内进行的三处浸水载荷试验。根据现场载荷试验,据现场载荷试验资料绘制天然地基载荷试验曲线,Z1、Z2仅加压至150kPa,变形分别为4.04mm和3.45mm,Z1点加压至150kPa稳定后,浸水后,由于基坑坑壁出现坍塌,导致荷载试验配重系统发生沉降,载荷试验的主钢梁出现下沉,使记录产生错误,但根据其变性量其承载力极限值不小于150kPa,即承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