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

ID:44913589

大小:38.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04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_第1页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_第2页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_第3页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_第4页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息县三中项杰大家好,先介绍一下开这个讲座的原因: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点是差不多的。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处境是那样的相似,都是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当时,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都遭受到了西方强国的侵略,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国门。可是进入近代之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保持了独立,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受到西方列强

2、的侵略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中国是洋务运动,日本是明治维新,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对中日近代改革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对中国近代落伍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发展。视频:《甲午风云》甲午战争是对中日近代改革的一次检验     中日甲午战争,固然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对中日两国近代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位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

3、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展示李鸿章图片和《马关条约》内容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走向了更深重的灾难:1、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当时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使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被外国操纵。2、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

4、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  3、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4、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被迫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长达50多年。   课件展示:日本在《马关条约》所获的利益及其用途  甲午战争后,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打胜日俄战争创造了条件,也为其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军事力量的悬殊造

5、成的,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日本这两个曾在一条起跑线上的国家,在几十年中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决不是偶然的,甲午战争的胜败也不仅仅是战略战术等原因能够完全解释的,而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原因,这个原因我们就要从甲午战争前几十年里中日两国不同的改革路线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来探究。 鸦片战争后中国耽误了20年时间日本却抓住了机遇 视频:《火烧圆明园》西方列强在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后,迫切需要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争夺市场演变为争夺殖民地,中国和日本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遭受侵略比日本要早10多年的时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而美国军

6、舰兵临日本是1853年,这个10多年的时间是十分关键的。可惜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并没有真正清醒过来,没能把挑战看做机遇,把压力变为动力,仍然昏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闭目塞听,对世界大势一片茫然。道光皇帝甚至不知道英国的地理位置,竟然问“该夷与我回疆可有陆路可通”?对入侵强敌毫无所知,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打了败仗后仍然不能汲取教训,亡羊补牢,却继续苟且偷安,因循守旧。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朝统治者无知地认为这是一个“万年和约”,幻想“

7、守定和约”就可“中外相安”。当时,只有少数有识之士被侵略战争的炮火惊醒,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魏源。林则徐写了《四洲志》,魏源写了《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强国的情况。他们探索战争失败的因由,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主张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主张以粤海关税为经费,学习外国制炮造船,编练水师。他把这一建议上奏朝廷,请求施行,被道光皇帝斥为“一派胡言”。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体现了世界潮流和时代精神。可惜这种呼声太微弱了,没有引起人

8、们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被搁置了20年。当时不要说学习外国制造枪炮船舰,就是外国公使驻北京也不被允许,道光皇帝也好,咸丰皇帝也罢,都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