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_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第三章__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ID:44961681

大小:213.5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9-11-06

第三章__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_第1页
第三章__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_第2页
第三章__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_第3页
第三章__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_第4页
第三章__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__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老子、莊子及道家文論一、老子的文學思想;二、莊子的文學思想;三、先秦道家文學思想及其影響道家文論包括老子的文藝思想和莊子的文藝思想,以莊子為代表。老、莊著作中直接談論文藝特別是文學之處很少,但他們的文藝美學思想是確乎存在的,而且相當深刻、精闢,對後世中國的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啟迪甚巨。道家文論的主要內容是關注文藝的美學特徵、文藝的審美標準、文藝創作的主體心態和思維規律等等有關文藝的內部規律問題。一、老子的文學思想1、宇宙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價值觀無、道、德守柔居後不爭寡欲老子哲學3、政治觀無為善為下4、知識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

2、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自然之道”為中心的哲學本體論老子對文藝和美學的主要貢獻有二:一是對“象”的論述從審美的角度對藝術創造的客體所要達到的標準的描述二是對“虛靜”的論述從心理的角度對審美主體所提出的要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老子認為無和有、虛和實之間存在一種辯證關係。“有無相生”,以“無”為本。“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總是要有某種具體的“聲”和“形”來暗示、引導、象徵,方能使人聯想和體會到的。例如《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疑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

3、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影響老子把這種理想的“大音”、“大象”看作是體現了絕棄人工、委任自然的審美特徵,是一個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無窮妙趣,使人體會不盡,給人以豐富的想像餘地,這實際上也就是中國古代藝術意境的主要特徵。可以說,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已成為中國古代藝術意境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哲學和美學基礎。老子的文學批評理念(一)辯證趨反辯證思想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的辯證思想導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系統化。老

4、子深刻洞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狀況,提出了許多兩兩相對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的矛盾對立面,如“無”與“有”、“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老子認為這些對立的雙方既是矛盾的,同時又是相互聯繫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沒有“無”也就沒有“有”,沒有“難”也就沒有“易”,相互之間都是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不僅如此,老子還認為矛盾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五十八章)。在老子的辯證思想中,老子十分注重相成必相反的現象,並認為這種現象是趨向道的最高境界,“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

5、一章),因而,他十分強調從相反的方向努力,來達到目的,“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辯證趨反的哲學思想體現在文學批評中,則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批評物件雙方對立統一的角度提出其批評理論。比如老子對美和惡、善與不善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老子認為世間美的東西和惡的東西是共存的,善和不善的東西也是共存的,沒有美,也就無所謂惡,沒有善,也就無所謂不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二章)正因為有美的東西,才顯露出惡的東西來,正因為有善的東西才顯露出不善的東西來,美和惡、善與不善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判,對文學作

6、品的評價,不應該偏重一方而輕視另一方,在稱美之時要看到其還有不足的一面,同樣,稱惡之時也要看到其美的一面,一切的批評都應該是辯證的,而不應該有所偏頗。二是從批評物件對立雙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其批評理論。一方面,老子認為,事物達到極致,就會以相反的形態表現出事物發展的更高境界。“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揄,質直若渝,大方無隅。”(四十一章)“大巧若拙,大辯若納”(四十五章),事物發展的最高境界,都從其相反的方面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達成最佳的批評目的,老子認為“曲則全,枉則直,窿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

7、十二章),那麼,我們在進行文學批評時,就應多從其相反的方面人手,以反馭正,方不失其正。(二)自然無為自然無為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範疇之一。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道”,在老子的宇宙觀裏,把“道”看做是宇宙生成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二十五章)。可見,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生成的本原,是宇宙運行的動因。而這一切都是自然生成的,非人力所及,“人法地,地法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