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工艺11玻璃的着色和脱色

玻璃工艺11玻璃的着色和脱色

ID:44962735

大小:264.5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9-11-06

玻璃工艺11玻璃的着色和脱色_第1页
玻璃工艺11玻璃的着色和脱色_第2页
玻璃工艺11玻璃的着色和脱色_第3页
玻璃工艺11玻璃的着色和脱色_第4页
玻璃工艺11玻璃的着色和脱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玻璃工艺11玻璃的着色和脱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玻璃工艺第一篇 玻璃基础理论第十一章玻璃的着色和脱色coluorate&decoluorate一、概述物质呈色主要为光吸收和光散射,而以吸收更常见。白光投到透明的物体,颜色是其吸收光部分谱色的补色。1.描述颜色的参数(1)三原色目前常用标准基色量系统(XYZ系统)中的X-Y颜色图。x+y+z=1A:原色理论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牛顿用三棱镜将白色阳光分解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这七种色

2、光的混合又得白光,因此他认定这七种色光为原色。后来物理学家大卫·鲁伯特进一步发现染料原色只是红、黄、蓝三色,其他颜色都可以由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他的这种理论被法国染料学家席弗通过各种染料配合试验所证实。从此,这种三原色理论被人们所公认。1802年生理学家汤麦斯·杨根据人眼的视觉生理特征提出了新的三原色理论。他认为色光的三原色并非红、黄、蓝,而是红、绿、紫。这种理论又被物理学家马克思韦尔证实。他通过物理试验,将红光和绿光混合,这时出现黄光,然后掺入一定比例的紫光,结果出现了白光。此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色光和颜料的原色及

3、其混合规律是有区别的。B:混色理论 加法混合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合色愈多,则光度愈强,愈近于白。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朱红、翠绿、蓝紫朱红光+翠绿光=黄色光 翠绿光+蓝紫光=蓝色光 蓝紫光+朱红光=紫红色光 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朱红色光与蓝色光;翠绿色光与紫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彩色电视机、彩色显示器、彩色液晶显示器,三基色日光灯管就是应用该原理而设计

4、制作的。减法混合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色料的混合。 两色混合后,光度低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吸收的光线愈多,就愈近于黑。所以,调配次数越多,纯度越差,越是失去它的单纯性和鲜明性。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的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品红)、蓝紫的补色黄(柠檬黄)、朱红的补色蓝(湖蓝)。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三种原色颜料的混合,在理论上应该为黑色,实际上是一种纯度极差的黑浊色,也可以认为是光度极低的深灰色。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中性混合中性混合是基于

5、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有两种视觉混合方式:A:颜色旋转混合:把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而看到的新的色彩。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相似,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B:空间混合: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到视网膜上非常邻近的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3)色调

6、hue色调主波长指透过率最大的波长。(4)色饱和度(纯度P)saturation主波长在消色混合中所占的比例。(2)(3)(4)是用于区别彩色的。2.X-Y颜色图(自学)?色品图中哪个区域的颜色饱和度最高?3.着色玻璃的分类(1)光吸收型着色玻璃离子着色高能辐射着色(2)亮度brightness垂直观察物的每单位投射面积上的光强。(2)光散射型着色玻璃金属胶体着色(3)半导体着色玻璃硫化物、硒化物着色二、离子着色ioniccolourate是否在可见光内发生选择性吸收,取决于价电子的跃迁。1.离子按电子层结构分类(1)

7、惰性气体型阳离子较稳定,跃迁需较高能量,通常不产生选择性吸收,故无色、不吸收紫外线。Li+、Na+、K+、Rb+、Cs+、Mg2+、Ca2+、Sr2+、Ba2+Al3+、Sc3+、Y3+、La3+、Si4+、Ti4+、Ce4+(2)18及18+2电子构型结构不如(1)稳定,极化率大,易变形,有变价,吸收紫外线。本身无色,易被还原为金属态。与阴离子结合可有色。Cu+、Zn2+、Ga3+、Ge4+、As5+、As3+、Ag+、Cd2+、In3+、Sn4+、Sb5+、Au+、Hg2+、Tl3+、Pb4+、Pb2+、Bi5+、

8、Bi3+(3)不饱和电子壳阳离子d和f亚层有不饱和电子,很不稳定。常出现变价、有色、吸收紫外线等。Ti、V、Cr、Mn、Fe、Co、Ni、Cu、Ce、Pr、Nd、Eu2.离子着色理论分析金属离子的价态、电子层构型及周围氧离子的配位状态都影响着色,而其又受基玻璃组成、熔制工艺等的影响。*配位场理论(1)配位场着色离子处于氧离子包围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