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ID:44987630

大小:8.09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11-06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1页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2页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3页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4页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1.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形成一、荒漠化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的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三退”引起的“三化”现象。

2、(1)什么是荒漠化?2.荒漠化的概念(2)归纳荒漠化的形成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变异②人为原因:过度经济活动(3)荒漠化的具体表现(“三退”)是什么?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4)荒漠化有哪些类型(“三化”)?石质荒漠化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3.全球及我国荒漠化的分布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请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行政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气候区:非季风区(年均降水量<4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1.西北地区的范围思考讨论:请大家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来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注意每一方面的总体特征及东西方向上的差异、原因、与其它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植被:西北地区的内部差异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不足50毫米。以贺兰山为界,东部为坦荡的高原,西部为“三山夹两盆”由东到西距海越来越远由东到西,由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东向西降水和景观变化位置地形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高原面积广大山岭的层层阻挡青藏高原隆起干旱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的气候为荒漠化提供了一个大的自然背景导致了干旱加剧了干旱区域特征——干旱关键词:干

4、旱物理风化风力作用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干旱的自然背景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基本条件物质基础动力因素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2)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持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小结: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根本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几方面?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人为原因的表

5、现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人为因素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能源缺乏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半干旱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⑵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阅读教材P20-21内容活动:1.萨赫勒地

6、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由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

7、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8,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

8、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