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与家具设计史-过渡时期1(魏晋南北时期)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过渡时期1(魏晋南北时期)

ID:44998416

大小:5.16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9-11-07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过渡时期1(魏晋南北时期)_第1页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过渡时期1(魏晋南北时期)_第2页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过渡时期1(魏晋南北时期)_第3页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过渡时期1(魏晋南北时期)_第4页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过渡时期1(魏晋南北时期)_第5页
资源描述: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过渡时期1(魏晋南北时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时期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概况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由于晋室南迁,中原人口大量涌入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加之江南战争较少,说明东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则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经济遭到严破坏,人口大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取得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使社会经济有了恢复。所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也是精神上充满智慧和热情的时代,反映在整个文化艺术上也反映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

2、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到北魏末年,北方佛寺达3万多所,其中洛阳有1000余所。可见当时北朝佛教比南朝更盛。此时的建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城市规划与建筑有突出成就。兴建了大量新城市,宫殿建筑符合三朝思想,为隋唐及以后所沿用。洛阳和邺城的居住区,沿袭了汉长安的闾里制度,但把市场移到城外南部和东西两侧,对隋唐长安有了直接影响。纵向布置“

3、三朝”的阶段:自汉以来,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后又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列。至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纵向布置“三朝”:广阳门为大朝,元旦、冬至、万国朝贡在此行大朝仪;大兴殿则朔望视朝于此(中朝);中华殿是每日听政之所(常朝、小朝)。唐高宗迁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北宋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明南京仿照“三朝”作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永乐迁都北京,宫殿布置一如南京。只是各宫殿的使用已大有变通

4、。2.佛教建筑兴起。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后传入江南,对中国文化和建筑的发展影响极大。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作为实物存留的则有石窟寺,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如,四世纪末建成的云冈第

5、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环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即是一例。南朝某寺院复原图“塔”是梵文Stūpa(窣堵坡)的音译的简称,意为“高显处”或“高坟”,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它的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中国早期的高塔与中国多层木结构建筑相融合,多为空心,可以登临。这一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国人的创造。历史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我国此时期的木塔已一无所存,唯在日本法隆寺

6、有五重木塔一座(乃隋时高丽僧依魏齐之法所建)和我国云冈石窟内的方形塔柱可为旁证。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南北朝风格)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寺内五重木塔平面呈方形,高31.9米,塔刹部分约占总高1/3弱。塔内部无楼层,不能登临。塔第1层檐下也有后加的裳阶,2层以上檐下都有装饰性栏杆。塔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中心柱,承托刹上的相轮、宝珠等部件,塔身重量则由外檐柱和4个天柱承担。中心柱下有埋置舍利的孔穴。中门进深3间,面阔4间,入口处有中柱和左右2门。这种做法为中国汉以前的宫室、祠庙和墓室所普遍应用。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是

7、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此一座,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间(印度风格),形式十分优美。它的艺术处理虽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石窟,也来源于佛教。印度石窟有两种,一种叫“支提窟”,是聚会和礼佛的场所;另一种叫“毗诃罗窟”,是讲堂(佛堂)和精舍(僧院)。石窟传入中国后,也逐步中国化,前部常有中国式的“人字坡”,并有木椽样式,有些窟顶,做成“藻井”。3.园林发展有了新契机。中国园林起

8、于商周,到魏晋南北朝时,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和山水文学盛行,园林发展迅速,表现在私家园林逐渐以士人园林为主,文化内涵更甚,营造观念逐步从大尺度形似向小尺度神似发展。第二节空间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