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域文化特色》PPT课件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PPT课件

ID:45103855

大小:1.10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11-09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PPT课件_第1页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PPT课件_第2页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PPT课件_第3页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PPT课件_第4页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上海地域 文 化市标A.以市花白玉兰、沙船、螺旋桨组成的三角形图案B.螺旋桨象征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C.沙船象征着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D.白玉兰代表城市灿烂辉煌的明天一、海派文化的表现上海虽然是在元朝设立上海县的,但是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上海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通商口岸,从此十里洋场渐渐繁荣,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他是东西交融,西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称之为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

2、在。上海本土文化的唯一传承地——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海派文化的史诗巨墙——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近代与现代的缩影——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 低调的华丽——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花园弄堂博物馆——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飘散的法国风情——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幽幽绿荫里的乡村别墅——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的古董——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 犹太人的“诺亚方舟”——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 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展示长廊——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大上海计划”的遗物——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永不飘散的风情—谈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朱惜珍1.上海

3、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大剧院2.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3.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

4、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其词其曲,皆有浓厚的吴风。茅善玉在维也纳在金色大厅唱响《紫竹调》久负盛誉的上海交响乐团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交响乐专业演奏团体,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其前身——上海公共乐队成立于1879年,1919年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器接任指挥,1922年,乐队改称为上海工部局乐队,在长达23年的“帕器时代”,乐队演奏曲目更加广泛丰富,并和欧洲及世界各地来沪的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声名远扬,被誉为“远东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队几次易名,1956年正式定名为

5、上海交响乐团。1950年10月,黄贻钧以中国指挥家身份登上交响乐舞台,这是乐团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任乐团指挥的还有陆洪恩、陈传熙、曹鹏、陈燮阳、侯润宇等。1984年12月,指挥家陈燮阳担任乐团团长,1986年底,乐团实行音乐总监制,陈燮阳任第一任总监,现任总监余隆。4.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5.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

6、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二、海派文化发展的四个时期1、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2、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3、转折时期:

7、1949-1965年期间,建国之后,很多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上海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是上海文化基础好,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4、成熟时期:1976年后,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健康发展,走向成熟。上海独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