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膏药问题及骨折秘方

制作膏药问题及骨折秘方

ID:45114611

大小:3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0

制作膏药问题及骨折秘方_第1页
制作膏药问题及骨折秘方_第2页
制作膏药问题及骨折秘方_第3页
制作膏药问题及骨折秘方_第4页
资源描述:

《制作膏药问题及骨折秘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铅丹195克计算,并注意季节(夏季铅丹可用至240克,冬季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为宜)。经验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两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离火下丹两种.黑膏药的老嫩问题:是我们在制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与气候,地域,人为等因素有关,直接影响到临床的疗效和使用,如何有效预防呢?其一,黑膏药过老其主要原因是药油熬的太过,比如熬油时火太大或时间太长,一般情况下用小火熬三个半小时,要随时调整火的大小,要使油温稳定上升.再一个原因就是油丹比例不对,我用的比例是1:0.38~0.45,油是熬完以后的重量,我

2、们不能忽视了麻油的消耗,比如10斤麻油经过泡药炸药后约消耗1~1.5斤,再经过长达3.5小时的高温熬制还会消耗1.5~2斤,最后还剩约6.5~7斤左右的药油,这时候的油丹比例是比较精确的.膏药过嫩一个是油丹比例不对,再一个是药油熬的太嫩,熬的时间不够油温太低,没有达到滴水成珠的最高境界.其二,如何补救呢?在下完丹后(丹油反应完毕锅面平静后)即进行老嫩试验,用汤勺取少许膏药入冷水中反复揉捏,不粘手,一拉有丝,再拉就断,手上无油,贴在纸上纸背面不能滋油为老嫩合适,如果粘手,太粘,拔丝太长不易断为太嫩,揉捏费力,太硬,一拉即断为太老.太老应加入1/10(总量)的麻油继续熬炼,过嫩应直接加热

3、继续熬炼直至老嫩合适.较嫩的膏药一旦出锅冷却后不宜再回锅熬炼,这样会越熬越粘,总之,膏药过嫩是最为常见的情况,补救也较为困难,本人的做法是再熬一锅老的掺一下,虽麻烦但这是最好的补救办法,因此要宁老勿嫩.结合膏药熬制方法谈下膏药老嫩问题。1]使用香油作基质,药油之比1:3-5。以没盖药材为好。2]炼油要老,下丹要少。3]熬膏不要太老,太老膏药时间一长粘贴不牢。4]膏药太嫩加入老膏补救难免有‘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之麻烦且膏质不好影响药效,宜做成条,撒上滑石粉装袋深埋多日,用时洗净即可.二:干祖望的制膏药法,有二处与常用方法有所不同,简述如下:1、药物炸枯后停火静置二天,弃去沉淀的黑渣,取

4、上清油继续熬练。否则影响药效。2、反对下细份。原因是会引起过敏。对一些芳香药宁愿贴时撒在膏药上。个人观点:由于炸药时药材的质地不同,肯定会出现有的药材没炸透有的药材已炸黑的情况。在保证所有药材炸透的情况下,会有一些炭化物存在于油中。干祖望把这些炭化物弃去是有道理的。至于细粉,古方中有很多不加细粉的,也有大量加细粉的。由于膏药是成品,而病情是千变万化的,对症时不加也罢。如有必要,根据病情辩证加入细粉更好。  膏药之所以能够治疗多种疾病,是有它一定的物质基础与理论依据的。它的处方组成来源于一般中药方剂,与西药中许多外用药、注射剂、口服剂有同一作用,同样可以合剂,分用,此其一。在一般方药的

5、基础上,取长补短和,加以变化,去其轻淡平温之剂,益以气味俱厚生香引导之味以得其药方此其二。用药数广而多形成大的复方,以适应复杂的病理变化,由于许多药物中含有脂溶性、挥发性及刺激性的药物,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去腐、生肌、收敛等作用,如治痈疖疮、肿疡、溃疡等,风湿寒痹、止痛、壮筋骨、跌打损伤等,此其三。利用丹、油熬膏作赋形剂,以防腐、防燥、保护疮面,保持药效持久,促使药物和经过表皮产生深部和全身作用,此其四。按经络俞穴及身体部位薄贴,发挥药效,促进作用,此其五。贴于患处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产生神经特异性,以调整机理增强组织抗御力量,达到镇静、消炎

6、作用。此外,软膏具有保护局部皮肤的湿润柔软作用,是通过皮肤角质层细胞间隙、毛囊壁、汗腺、皮脂腺,使药物渗透与吸收,对创伤、皮肤疾病、粘膜病变的治疗,均有防腐、消炎、止痛等局部作用。同时,药物穿通皮肤及粘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可产生全身作用。三:本方是在民间秘方霍氏骨份膏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治疗骨折的药品,由当归、乳香、没药、血竭花等制成内服药,以五加皮、全土虫、申姜等制成外用药。对各种骨折,经手工复位后用药,只需纱布包扎静卧,不用夹板,牵引等,操作简单,镇痛作用强,愈合迅速。一种对骨折有显著疗效的中药正骨膏,其特征在于:这种药是由当归10-20g,乳香5-15g,没药5-20

7、g,血竭花5-20g,全土虫5-10g,红花5-10g,申姜10-20g,经烘焙炒泡制成内服药剂,以五加皮5-15g,全土虫5-10g,申姜8-20g,牛夕5-15g,植枝10-20g,川芎10-20g,广木香10-15g,制成外用药,配合使用。亦可用上述各成份的重量比进行批量制剂。正骨膏  《山东滕州志》最早有记载:正骨膏--中华第一膏,原名“济生膏”、“生氏膏药”,“81味中药,组方经典,具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软坚散结、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接骨续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