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颗粒分析(吸管法)

土壤颗粒分析(吸管法)

ID:45137930

大小:9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0

土壤颗粒分析(吸管法)_第1页
土壤颗粒分析(吸管法)_第2页
土壤颗粒分析(吸管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土壤颗粒分析(吸管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土壤颗粒分析(吸管法)1.仪器(1)移液枪(2)搅拌棒,下端装上带孔铜片或厚胶板。(3)沉降筒,即1000mL量筒。(4)土壤筛(孔径分别为1,0.5mm)洗筛(直径6cm,孔径为0.5、0.25mm)。(5)三角瓶(500mL),漏斗(直径7cm)。(6)天平(0.0001)。(7)烘箱,真空干燥器,漏斗架2.试剂(1)氢氧化钠溶液(酸性土壤):0.5mol/L,20g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2)六偏磷酸钠溶液(石灰性土壤):0.5mol/L,51g六偏磷酸钠溶于水,加水稀释至1000mL。(3)草酸钠溶液

2、(中性):0.5mol/L,33.5g草酸钠溶于水,加水稀释至1000mL。(4)异戊醇3.操作步骤(1)样品处理称取通过2mm筛孔的10g(精确至0.001g)风干土样1份,测定吸湿水,另称3份,其中一份测定洗失量(指需要去除有机质或碳酸盐的样品),另外两份作制备颗粒分析悬液用。去除有机质:对于含大量有机质又需去除的样品,则用过氧化氢去除有机质。其方法是:将上述三份样品,分别移入250mL高型烧杯中,加蒸馏水约20mL,使样品湿润,然后加6%的过氧化氢,其用量(20~50mL)视有机质多少而定,并经常用玻璃棒搅拌,使有机质和

3、过氧化氢接触,以利氧化。当过氧化氢强烈氧化有机质时,发生大量气泡,会使样品溢出容器,需滴加异戊醇消泡,避免样品损失。当剧烈反应结束后,若土色变淡即表示有机物已基本上完全分解,若发现未完全分解,可追加H2O2。剧烈反应后,在水浴锅上加热2小时去除多余的H2O2。去除有机质完毕后,其中一份样品洗入已知重量的烧杯中,放在电热板上蒸干后再放入烘箱,在105~110℃下烘干6小时,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重,计算洗失量。(2)制备悬液将上述处理后的另两份样品,分别洗入500mL三角瓶中,(根据土壤pH值)加入10mL0.5N氢氧化钠,并

4、加蒸馏水至250mL,充分摇匀,盖上小漏斗,于电热板上煮沸。煮沸过程中需经常摇动三角瓶,以防土粒沉积瓶底成硬块。煮沸后需保持1小时,使样品充分分散。土壤颗粒分级标准按表1,大于0.25mm粒级颗粒用筛分法测定,小于0.25mm颗粒用静水沉降法测定。表一土壤颗粒分级标准(美国制)颗粒直径(mm)颗粒分级命名颗粒直径(mm)颗粒分级命名2.0-1.0极粗砂粒0.1-0.05极细砂粒1.0-0.5粗砂粒0.05-0.002粉粒0.5-0.25中砂粒<0.002粘粒0.25-0.1细砂粒在1000mL量筒上放一大漏斗,将孔径0.25m

5、m洗筛放在大漏斗内。待悬浮液冷却后,充分摇动锥形瓶中的悬浮液,通过0.25mm洗筛,用水洗入量筒中。留在锥形瓶内的土粒,用水全部洗入洗筛内,洗筛内的土粒用橡皮头玻璃棒轻轻地洗擦和用水冲洗,直到滤下的水不再混浊为止。同时应注意勿使量筒内的悬浮液体积超过1000mL,最后将量筒内的悬浮液用水加至1000mL。将盛有悬浮液的1000mL量筒放在温度变化较小的平稳试验台上,避免振动,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将留在洗筛内的砂粒洗入已知质量的50mL烧杯(精确至0.001g)中,烧杯置于低温电热板上蒸去大部分水分,然后放入烘箱中,于105℃烘6

6、h,再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至恒量(精确至0.001g)。将0.25mm以上的砂粒,通过1mm和0.5mm的土壤筛,并将分级出砂粒分别放入烘箱中,在105℃烘干2h,再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至恒量(精确至0.001g)。同时取温度计悬挂在盛有1000mL水的1000mL量筒中,并将量筒与待测悬浮液量筒放在一起,记录水温(℃),即代表悬浮液的温度。(3)样品悬液吸取测定悬液温度后,计算各粒级在水中沉降10cm所需的时间,即为吸液时间。记录开始沉降时间和各级吸液时间。用搅拌棒搅拌悬液1分钟(一般速度为上下各30次),搅拌结束时即为开始沉降

7、时间,在吸液前就将吸管放于规定深度处,再按所需粒径预先计算好的吸液时间,提前5s开始吸取悬液25mL。吸取25mL约须10s。速度不可太快,以免影响颗粒沉降规律。将吸取的悬液移入有编号的已知重量的50ml烧杯中,并用蒸馏水洗尽吸管内壁附着的土粒。将盛有悬液的小烧杯放在电热板上蒸干,然后放入烘箱,在105~110℃烘6小时至恒重,取出置于真空干燥器内,冷却20分钟后称重。1.计算结果(1)小于某粒径颗粒含量百分数的计算:x%=××100式中:x——小于某粒径颗粒含量百分数;g1——25mL吸液中小于某粒径颗粒重量,克;g——分析

8、样品的烘干重,克;v——吸管容积,mL。(2)分散剂质量校正加入的分散剂在计算时必须予以校正。各粒级含量(%)是由小于某粒级含量(%)依次相减而得。由于小于某粒级含量中都包含着等量的分散剂,实际上在依次相减时已将分散剂量扣除,分散剂量(%)只需在最后一级粘粒(小于0.002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