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

ID:45246589

大小:2.75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1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_第1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_第2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_第3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_第4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宝安中学2012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班级:学号:姓名:【全章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一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三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第四节)第一节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聚落1.聚落的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类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

2、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2.聚落的分类:分为聚落和聚落两类。聚落类型差异比较乡村城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规模、地位规模小。是区域发展的腹地,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粮食、蔬菜、副食品等规模大。是区域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城市聚落乡村聚落11宝安中学2012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一第四章3.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社会时期,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人类的生产活

3、动以农牧为主,故这一时期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工矿业、商业贸易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主导地位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4.聚落与环境聚落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场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任何一种聚落形态(包括房屋建筑结构),无不具有显著的区域地理环境的烙印。聚落的外部形态、建筑用材、选址、聚落的发展演变等,无一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暖、防风雪;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

4、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光照充足,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气候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利于通风、防潮;我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我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土楼的特色建筑。地形与聚落: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多为集村),规模较大,房屋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的村落多建在山腰或山谷、河谷两岸,高矮参差,一般规模较小,房屋住宅较分散。降水与聚落: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

5、态,这在乡村聚落中表现最为明显。一般说来,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屋多为斜顶,以利于雨水下泄和减少屋顶积雪。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房屋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气候特别干旱的地区,甚至是平顶房。另外,降水较多的地区(如中国南方),屋檐突出长,以避免墙面被雨水冲蚀;而降水较少地区(如中国北方),屋顶出檐较短,因为他们无雨多之忧。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

6、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气温与聚落:气温高的地区,房屋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房屋墙壁较厚,房间较小。在我国南方地区,为适应潮湿炎热的气候,房屋建筑采用敞厅、天井通廊等开畅通透的布局,墙的外面多抹白灰以减少阳光的吸热效应。青藏高原昼夜温差极大,终年风大雨少,多11宝安中学2012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一第四章采用石造的平顶厚墙建筑,白天利于厚墙吸热,到了夜晚厚墙散热,恰可增温去寒。在冬季寒冷的地区,为了避免寒风的侵扰,避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如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是朝南开的。水源与聚落: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作为人类生产

7、生活的场所,聚落一般选择靠近水源(河流、湖泊)的地方。古代村落大多建在靠近河流的高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不受洪水侵袭,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建在一条河流的阶地上。近现代的大多数村落和城市大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区。即使在湿润地区,聚落分布也明显受到用水的影响,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水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