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环流系统》PPT课件

《大洋环流系统》PPT课件

ID:45308966

大小:730.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1-11

《大洋环流系统》PPT课件_第1页
《大洋环流系统》PPT课件_第2页
《大洋环流系统》PPT课件_第3页
《大洋环流系统》PPT课件_第4页
《大洋环流系统》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洋环流系统》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大洋环流系统(一)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大气与海洋之间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大气在海洋上获得能量而产生运动,大气运动又驱动着海水‘这样多次的动量、能量和物质交换,就制约着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海面上的气压场和大气环流决定着大洋表层环流系统。1、大洋表层环流模式的特点: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性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替代。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2、世界大洋表层反气旋型环流在东南信风和和

2、东北信风的西向风应力下,形成南、北赤道洋流(又称信风漂流)。其基本特点:1)从东向西流动,横贯大洋,宽约2000公里,厚约200米,表面流速20-50厘米/秒,靠近赤道一侧达50-100厘米/秒,个别海区160-200厘米/秒。2)赤道偏北,信风漂流也偏北(印度洋除外),赤道漂流并不与赤道对称。它对南北半球水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大西洋,南大西洋的水可穿过赤道达北纬10°以北,并与北大西洋水相混合。逆赤道流和赤道替流赤道洋流遇到大陆后,一部分海水由于信风切应力南北向分速分布不均和补偿作用而折回,形成逆赤道流和赤道替流。其基本特征:1)

3、逆赤道流:与赤道无风带位置相一致,从西向东流动,流速约为40-60厘米/秒,最大可达150厘米/秒,为高温低盐海水。2)赤道替流:位于赤道海面以下,流动于南北纬2°之间,轴心位于赤道海面下100米出,轴心最大流速约100-500厘米/秒。在赤道洋流和赤道替流海区,表层海水以下都存在着温度和盐度的跃层。这两只洋流都是暖流性质。一些著名的暖流:赤道洋流遇到大陆后,一部分海水向南北分流,在北太平洋形成黑潮;在南太平洋形成东澳大利亚暖流;在北大西洋形成湾流;在南大西洋形成巴西暖流;在南印度洋形成莫桑比克暖流。这些洋流具有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

4、大的特点。其中黑潮和湾流向西“强化”明显。海洋极锋带黑潮、东澳大利亚暖流、湾流、巴西暖流、莫桑比克暖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到西风带则转变为西风漂流。西风漂流与寒流之间,形成海洋极锋带。极锋带两侧海水性质不同,冷而重的海水潜入暖而轻的海水之下,并向低纬流去。南半球因三大洋面积彼此相连,风力强度常达8级以上,所以西风漂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寒流:西风漂流遇到大陆后分成南北两支,向高纬流去的为暖流(北半球);向低纬流去的转变为寒流,并以补偿流的性质汇入南北赤道流。这样就形成了大洋中的反气旋型环流系统。这类寒流主要有: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利

5、亚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鲁寒流、被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亚寒流等。3、世界大洋表层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分布在北纬45°至70°之间。在大洋东侧,为从西风漂流分出来的暖流,如:北大西洋阿拉斯加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在大洋西侧为从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它是极地东风作用下形成的。这类寒流主要有北大西洋的亲潮和北大西洋的东格陵兰寒流。其水文特征是温低、低盐、密度大、含氧量多。4、北印度洋季风漂流3大洋中唯有北印度洋特殊,在冬、夏季风下形成季风漂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

6、行西南季风,形成西南季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漂流2月份8月份5、南极绕极环流南极绕极水是世界大洋中唯一环绕地球一周的表层大洋环流。它性质独特,故有人称其为“南极洋”、“南极海”。依水温变换规律可将南极洋分为两个海区:一是从南极大陆到南极辐聚线间的海区,称为南极海区,其表层水温较低;而是从南极辐聚线到亚热带辐聚线间的海区,称为亚南极海区。南极表水层形成于高纬海区,在极地东风作用下,形成一个独特的绕极西向环流;但部分南极海中任然以西风漂流为主。南极绕极环流的特点是低温、低盐,冬季大部分水温在冰点左右。(二)世界大洋深层环流系统1.暖水环流系统和

7、冷水环流系统大洋经向暖水环流分布的范围在北纬40°-50°之间。其水文特征:垂直波动、对流较发达,温度、盐度具有时间变化,受气候影响明显,水温较高。大洋经向冷水环流全部分布在大洋深处,从两极大洋表面一直伸展到大洋底部。其水文特征:垂直紊动不发达,洋流主要作缓慢的水平流动。由于它源于高纬海区,所以水温低、盐度小,成为冷水环流。2.表层水、次层水和中层的环流表层水一般达到的深度为100-200米,由于大气的直接相互作用,该层的温度和盐度的季节性变化较大。次层水为表层水以下,到300-400米深度(个别海区达500-600米)。中层水为次层水以

8、下,到达800-1000米深度(个别海区可达1500)。它不受季节性变化影响,但它同表层一起参与了风产生的表层环流,通常环流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表层水、次层水和中间水的共同特点是:从海洋表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