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

ID:45344702

大小:1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2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_第1页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_第2页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_第3页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_第4页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在阅读完《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感性的人文地理印象,正如作者唐晓峰所说:“这些随笔或是有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或是在想法中找出地理内容”。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出身”,学习过考古与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两个专业,作者深有感触的谈到自己对于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前后的感受,学时不解不爱,学后兴趣盎然。作者就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概括,认为历史地理与考古学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说话,不能无病呻吟,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都是在大地上寻求人类活动的痕迹。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地理知识不仅

2、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对于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认识会有思考考证,还有揣测质疑,还有迷惑不解。作者提到:“地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

3、后现代了”。“‘后现代地理学’不是地变出来的,而是人作出来的”。对于这些定论,我猜想地真的还是那个地吗?人的确不在是当初的人了。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

4、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李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范式。人地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地理环境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后现代地理学”真的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只是一个质疑,也需要认真调查

5、分析。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王恩涌先生在《值得一读的

6、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的,<人文地理学随笔>》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出来。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世家风范甚至保罗毛病、陋习。作者信手捏来

7、,就地理事项说事,就身边文化阐发地理思想。这是一种中国心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这里尤其想要展开论说。通过阅读叶超的《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再结合唐晓峰的“还地理学一份人情”随笔一文。对于段义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纠结在脑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段义孚作为华裔社会人文学者,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认可的声誉,这与他涉足各个学科领域,从更大的学术视角解读人文地理。段义孚称自己研究的是“系统的人本主义地理学”,以人为本,还地理学一份人情,就是他的“地学”特征。这

8、里暂时不对humanisticgeography译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还是“人本主义地理学”做争论。李旭丹先生认为“人文主义”的范围是大于“人本主义”的,周尚意等与段义孚先生商量后认为应该是前者合适,更加符合段义孚思想主旨以及叙述他的研究主题,作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