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虚词详析》PPT课件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PPT课件

ID:45352387

大小:212.5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9-11-12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PPT课件_第1页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PPT课件_第2页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PPT课件_第3页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PPT课件_第4页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常用文言虚词详析1、之2、其3、而4、则5、乃6、以7、于8、若9、为10、因11、所12、者13、何14、且15、也16、焉17、乎18、与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2、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3、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1、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

2、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3、难矣!(《师说》)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3、暮春之初(兰亭集序)(六)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其一、用作代词(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

4、复数)。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5、,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还是”“可要““一定”等。1、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3、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1、其若是,孰能讥之乎?(《孟子见梁襄王》)2、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祭十二郎文》)四、用作助词,调节音

6、节,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而(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

7、接状语。可不译。1、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2、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七)表因果关系。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八)表目的关系,可不译。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