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ID:45361159

大小:31.0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1-12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_第1页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_第2页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_第3页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_第4页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摘要:苏轼作为一代词家,以豪放与旷达的风格开创了北宋词“豪放”一脉,他的坎坷的政治遭遇却成就了其文学功业,尤其是由于“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期间,他顺应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欣然接受佛老思想,将儒、释、道三种思想相融通,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期。他以诗入词,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则更为纯熟的体现出苏词豪放与旷达的艺术风格。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苏词豪放旷达词是唐代出现的新文体,五代时已趋成熟,到宋代达到鼎盛,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在中国文学中,宋词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显著的特色而独树一帜

2、,在宋词的浩瀚“星河”16中,苏东坡又以其豪迈奔放的词风引领宋文学走至颠峰。下面笔者就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创作来谈谈苏词的特色。一、黄州时期苏轼思想的变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过官,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父亲苏询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突出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

3、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但入仕后的苏轼却在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16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敕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4、、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特别是苏轼贬迁黄州,苏词的风格全面形成,达到了创作的最高峰。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期,他也迅速卷入这一浪潮,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提出了“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但苏轼与欧阳修一样,对政治改革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来改变社会的衰败,因此王

5、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改革时,他便与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对新法的立场上,从而卷入上层政治冲突中,上书提出不同的意见,新皇帝神宗很希望大有作为,改革的劲头十足,王安石又以极大的魄力全面推行新法,不可能采纳他的意见,王手下的人还要抓苏轼的小辩子。于是苏主动要求外调,于熙宁四年(1071年)往杭州作通判,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并创作了大量诗词。16元丰二年(1079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突然被捕入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新法,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神宗皇帝命令御史处理这件案子。因汉代的御史府树上多乌鸦,御史府又称“乌台”,所以人们把苏轼的

6、这场文字狱称为“乌台诗案”。御史论判,欲置苏于死地,断章取义,罗织罪名。“要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攻击者便说有不巨之意,与“陛下飞龙在天”对立。在五个多月的审讯中,按照狱官指定的口径对百余条诗句作了两万字的“供壮”,承认了“讥讽政事”的罪名。苏轼虽经曹太后等人的营救出狱(垂危中的曹太后、仁宗之妻及一些大臣纷纷出言营救;苏辙请求交纳自己的官职为兄赎刑;杭州、湖州的百姓为其做了一个多月的“解厄道场”;连退职的王安石也出面为其说公道话)①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行政权力),但精神上却因这一卑鄙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期间,由于生活困难,并在友人的帮助下,请得了东坡

7、的荒地,亲身躬耕陇亩,自号东坡居士。16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此为界将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生,充满了入世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到了后期,尽管他并没有放弃济世拯民的责任,胸存浩然正气,但佛、道思想占据了主流,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他经常到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忘,身心借空”②。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但他始终能把握住其限度;决不迷信宗教。他始终只取佛道思想中的“静而达”以及超尖拔俗,清心寡欲,因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吸取其中灵活的思辩方式帮助自己排遣苦闷,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