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学习基础检验学重要材料

临床学习基础检验学重要材料

ID:45425646

大小:1.1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9-11-13

临床学习基础检验学重要材料_第1页
临床学习基础检验学重要材料_第2页
临床学习基础检验学重要材料_第3页
临床学习基础检验学重要材料_第4页
临床学习基础检验学重要材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学习基础检验学重要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血浆:于血液中加入抗凝剂,阻止血液凝固,经离心后分离出的上层液体即为血浆。血清:是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离体血液凝固后的血清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失去活性。2、常用添加剂的主要用途与特点添加剂作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乙二胺四乙酸盐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全血细胞计数、离心法HCT测定抗凝剂用量与血液的比例要准确,采血后立即混匀             枸橼酸盐 与血液中Ca2+结合,阻止血液凝固血沉、凝血试验、 血液保养液抗凝能力相对较弱,抗凝剂浓度

2、、体积和血液的比例非常重要                      肝素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快速生化检验、血气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电极法测血钾与血清结果有差异;不适合血常规检查草酸盐与血液中Ca2+形成草酸钙沉淀草酸钾干粉常用于血浆标本抗凝容易造成钾离子污染;现已少用促凝剂激活凝血过程,加速血液凝固缩短血清分离时间,特别适用于急诊生化检验常用促凝剂有凝血酶、蛇毒、硅石粉、硅碳素等分离胶高黏度凝胶在血清和血块间形成隔层,达到分离血细胞和血清目的快速分离出血清标本;有利于标

3、本冷藏保存分离胶的质量影响分离效果和检验质量3、良好血涂片的“标准”①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约为5mm。②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③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④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⑤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⑥无人为污染。4、瑞氏染色法细胞受色原理:1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2PH的影响3甲醇的作用4甘油的作用5、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规范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称为技术误差。这类误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

4、免或显著减小,属系统误差。固有误差(inherenterror):包括计数域误差、计数室误差和吸管误差。6、7、生理性变化红细胞数量受到许多生理因素影响,但与相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参考区间相比,一般在±20%以内。红细胞生理性变化与临床意义8、病理性变化:病理性减少:按病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3大类。此外,药物也可引起贫血。1)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②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

5、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等。2)红细胞破坏过多3)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9、原理HiCN法检测原理: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除外)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Fe3+),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KCN)中的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波谷为504nm。在特定条件下,HiCN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cm)。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

6、度。10.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11.血细胞比容(Hct,HCT,PCV)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12、网织红细胞(Ret,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4型。丝球型,网织型,破网型,点粒型)13.贫血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14.红细胞大小异常的临床意义15.红细

7、胞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16.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异常的临床意义17.红细胞结构异常及其排列异常的临床意义18.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19.临床意义:血沉主要用于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区别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等。20.红细胞大小异常的临床意义,红细胞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红细胞结构异常和排列异常的临床意义21.白细胞数/L=N/4×10×20×106=N/20×109成人:(3.5~9.5)×109/L儿童(5-12)、

8、6-2岁(11-12)新生儿(15-20)2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①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最常见。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的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急性溶血③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④急性中毒:化学药物、代谢性中毒⑤恶性肿瘤⑥白血病(粒细胞性)中性粒细胞减少:①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流感②某些血液病:再障③慢性理化损伤:X射线、氯霉素④自身免疫性疾病:SLE⑤脾功能亢进⑥药物23.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中性分叶核粒细胞:40-75%(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