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

ID:45450129

大小:59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13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1页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2页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3页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4页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5页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6页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7页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8页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9页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新剂型之脂质体》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剂型之脂质体一、脂质体的定义及其结构原理: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襄):是一种类似微型胶襄的新剂型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通过渗透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二、脂质体分类:按照所包含磷脂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单室脂质体: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约0.02-0.08um;大单室脂质体(LUV):单层大泡囊,粒径在0.1~lum。多室脂质体: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MIV),粒径在1~5m之间。三、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2、脂质体的膜材: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这两种成分不但是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而且本身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由它们所形成的“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1、磷脂类:包括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二类。磷脂的结构特点为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组成的亲水性基团,以及由两个较长的烃基组成的亲脂性基团。2、胆固醇: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流动性缓冲剂”。四、脂质体的制法1.薄膜法Filmformingmethod将磷脂等膜材溶于适量的氯仿或其它有机溶剂,脂溶性药物可加在有机溶剂中,然后

3、在减压旋转下除去溶剂,使脂质在器壁形成薄膜,加入含有水溶性药物的缓冲液,进行振摇,则可形成大多室脂质体,其粒径范围约1-5m。然后可用各种机械方法分散薄膜法形成的类脂膜,形成MLV脂质体。2.逆相蒸发法Reverse-phaseevaporation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等,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水溶液:有机溶剂=1:3-1:6)进行短时超声,直至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减压蒸发有机溶剂,形成脂质体。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的脂质体一般为大单层脂质体,常称为REVs。本法特点:包封的药物量大,

4、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波分散法30倍,它适合于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如各种抗生素、胰岛素、免疫球蛋白、碱性磷脂酶、核酸等。3.免疫脂质体制备法免疫脂质体对靶细胞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能力,取决于其表面所连接识别分子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当将癌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结合到脂质体上,能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抗体与脂质体结合方法有:(1)吸附法(2)脂质蛋白融合法(3)交联法载药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五、脂质体的体内过程脂质体在体内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四个阶段。吸附是脂质体与细胞作用的开始

5、,受粒子大小和表面电荷等因素影响;脂交换是脂质体的脂类与细胞膜上脂类发生交换;内吞作用是脂质体被作为外来异物吞噬,通过内吞,脂质体能特异地将药物浓集于起作用的细胞内;融合指脂质体的膜与细胞膜融合进入细胞内,然后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六、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的特点: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2.长效性3.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4.降低药物毒性5.提高药物稳定性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