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

ID:45453961

大小:367.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13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I)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題2分,共48分,在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A.B.C.D.【答案】A【解析】从“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耕作和播种功能的耧车,故A项正确;B项曲辕犁发明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隋唐水利灌溉工具

2、筒车,故C项错误;D项是东汉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D项错误。2.除三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正处于A.资本主义萌牙前夜B.文艺复兴前夜C.宗教改革前夜D.工业革命前夜【答案】A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

3、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答案】C【解析】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故C项正确;此时是尝试改变土地国有制,故A错误;材料这并没有说明法律依据,故B错误;D中完全消失错误。【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四个重点。一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二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突出成就;三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四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4、(2)运用两种方法。一是联系的方法,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情况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发展情况;二是辩证的方法,对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它蕴含的消极因素。4.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

5、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A正确;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三大改造,故B错误;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一直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错误。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新课标高考的主流题型,一般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即“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5.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诸非州县之所,

6、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C.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呜,卖早市者又开店矣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答案】C【解析】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A项;选项B中的市,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B项;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C【点睛】宋代在商业

7、上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城市经济功能大大的增强,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夜市和草市并相当的繁荣。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是也应该知道,宋代的商品经济实际上还是农耕经济的附属物,并未跳出农耕经济的轨道进而得到独立的发展。6.“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总繁减,威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造成了“事难画

8、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的政治运行中,权力分散缺乏统筹运作,故A项正确;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既然出现“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这就说明其行政效率较低,且材料中也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侧重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