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ppt人教版

《石钟山记》ppt人教版

ID:45573179

大小:41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15

《石钟山记》ppt人教版_第1页
《石钟山记》ppt人教版_第2页
《石钟山记》ppt人教版_第3页
《石钟山记》ppt人教版_第4页
《石钟山记》ppt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ppt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石钟山石钟山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善用夸张比喻。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苏轼,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

2、览了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文章。字词正音:蠡(lǐ)郦(Lì)桴(fú)铿(kēnɡ)莫(mù)栖鹘(qīhú)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ɡhónɡ)罅(xià)窾坎(kuǎnkǎn)镗鞳(tānɡtà)识(zhì)无射(wúyì)1、解释文中重点词语1、微风鼓浪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4、汝识之乎5、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振动)(往)(其中)(记得)(大概)2、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研习课文第一段,探讨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3、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研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2、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塔之声,与向之噌

4、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研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作者怀疑古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有关说法。考证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研习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李渤)——考击以求(叹)(笑)所以不传(惜)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记李说—

5、—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板书:课文结构课文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记游扼要概括较叙事描写交相烘托议论深入阐释,充分论说不加阐释比较异同作业:品味、探讨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现作者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