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第十二课古诗乐府诗选国学常识古诗的体制古诗的

第一册第十二课古诗乐府诗选国学常识古诗的体制古诗的

ID:45592938

大小:59.0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11-15

第一册第十二课古诗乐府诗选国学常识古诗的体制古诗的_第1页
第一册第十二课古诗乐府诗选国学常识古诗的体制古诗的_第2页
第一册第十二课古诗乐府诗选国学常识古诗的体制古诗的_第3页
第一册第十二课古诗乐府诗选国学常识古诗的体制古诗的_第4页
第一册第十二课古诗乐府诗选国学常识古诗的体制古诗的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册第十二课古诗乐府诗选国学常识古诗的体制古诗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冊第十二課古詩*樂府詩選國學常識2一、古詩的體製2二、古詩的發展2三、古詩的流變3四、古詩十九首的關懷主題3五、樂府詩4六、古詩與樂府詩的比較5七、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比較5八、李白與杜甫的比較5作者面面觀6一、古詩十九首的產生時代6二、李白的生平事蹟6三、李白的思想及詩歌成就8四、李白的名號9五、軼聞掇拾9段落大意13一、客從遠方來13二、長干行13形音義彙整14一、同義成語14二、一字(詞)多義14修辭纂要15一、象徵、雙關15二、譬喻16三、設問1616四、層遞五、示現16六、誇飾16七、引用17八、頂真17

2、延伸閱讀17一、蜀道難李白17—、古詩十九首18考題觀摩24國學常識一、古詩的體製時代1.始於兩逵,成熟於魏、g,沒落於南北朝,復興於唐、圭。2.從古詩十九首的風格來看,大約是束漢作品。作者年代久遠者多已失傳,其餘為文人雅士之作。性質不能歌只能誦。句式多五、七吕(以五吕詩為主;七吕詩居其坎)。格律可以換韻,平仄不嚴,句數不拘,不刻意講求對仗。風格以抒情為主,詩風溫厚含蓄。文學地位1・古詩與樂府詩同為漢代文學雙葩(賦是漢代文學的主流)。2.兎漢班固詠史詩出,五言詩正式形成;曹丕燕歌住出,七言體正式形成。3.五言古詩乃

3、後世五言絕句之先。二、古詩的發展起源發展流變重要作家及作品格律規定1.漢代已有古兩漢:興1.1.句數不拘。詩?然古詩之名起階段2・2.以五言、七始於唐代,與近3.蔡爨憤證言為主。體詩作區隔。魏置南1.曹丕燕歌行3.不講究平2.五目古詩由樂北朝:繁2.曹植五旨詩仄、對仗。府發展而來?最榮階段3.陶淵明田園詩4.用韻較早為東漢班固4.謝靈運、謝眺山水詩寬,可自由詠史證。5.徐陵、庾信詩歌華美換韻。3.七目古詩受樂唐宋:復1.唐:李口、杜甫、□居府影響,最早為古階段易等2.圭:蘇軾、黃庭堅等三、古詩的流變分期發展古證1.

4、東漢後期的代表作品是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昭明文選。2.內容多寫生活離亂,人生感慨,詩風自然質樸。3.對後世五言詩的發展影響深遠。開魏、置以後文人創作五言之詩風。4.鍾噪詩品將之列為上品。建安時期以豊氏三父子為主,建安七子為次。1.曹操工於四言詩,其次為五言詩。其詩風有如天馬行空,不可羈遏。其短歌行透露出古直悲涼的風韻,是繼證經後絕無僅冇的四旨詩。2.曹丕的五言詩清雅婉約,而燕歌行則是七言詩中最早的成熟作品。3.曹植的五言詩堪稱為建安之傑。其詩風清高,詞采華麗。4.建安七子中曹丕稱劉禎的五旨詩「妙絕時人」;文心雕龍則

5、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魏董時期1-魏末置初:嵇康和阮籍的詩作由於受老、莊影響,詩中多虛無之言。證品評為「託喻清遠'良有鑑裁」。2.置詩人:潘岳、陸機。二人開啟六朝以後輕綺詩風。3.郭璞的詩被譽為過江以後中興第一。4.晉末陶淵明亦長於五言古詩。詩品推其為隱逸詩人之宗。蘇軾稱其詩「質而實綺,癮而實月臾」。四、古詩十九首的關懷主題(一)遊子思婦的傷別古詩十九首的作者透過閨人怨別、遊子懷鄉、遊宦無成等內容的描寫,表現了濃厚的感傷情緒;詩中所流露的遊子思婦的感傷,正是束漢末年政治社會的真實的反映;因作者絕大多數是漂泊在外的

6、遊子,他們身在他鄉,胸懷故土,心繫家園,每個人都冇無法消釋的思鄉情結。如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採顧芳草想要贈給遠方的妻子,並且苦苦吟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詩經中冇多篇遊子思鄉,思念對象有他們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雙親'桑梓情中滲透親子之愛;古詩十九首思鄉焦點則集中在妻子身上,思鄉和懷內密不可分,鄉情和男女戀情是融匯在一起的。(二)縱情享樂的傷時東漢末年已是人亂將臨的時候,到處農民起義,嚴重地威脅著每一個人的安全。在此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環境中,那些感到人生短促、沒有出路的遊子,眼前

7、看到皇洛等地的繁華,又不禁發生一連串的縱情享樂思想:「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東城高且長)、「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驅車上東門),甚至秉燭夜遊的想法也都一併產生。這就是柬漢末年現實生活的一個側面鏡頭。古證土ii道的思想感情雖然複雜,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對人生易逝、節序如流的感傷,大有汲汲遑遑如恐不及的憂慮。如迴車駕言邁:「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生年不滿百:「書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這些都是失意士人面對社會的大動亂,對於現實生活和內心要求時矛盾、苦悶的反

8、映。五、樂府詩來源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M、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由此可知,逵代的樂府機關訓練樂工,蒐集歌詞,採集民謠,以了解民情及人民生活。定義1.魏、置、六朝把樂府所唱的詩都叫樂府。2.唐朝把反映現實的社會詩、諷刺詩,帶有民歌精神的詩叫樂府,但未嘗被入樂。內容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